由冠狀動脈內梗阻性血栓所致心肌缺血和壞死。

  分類 按心電圖上ST段是否抬高,分為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兩大類。一般指後者,即以往認為的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若未得到及時的識別和搶救,死亡率可達33%,其中的半數死亡發生在癥狀出現後的第一小時內,是內科最重要的急癥之一。若能及時安全地送送入醫院,進行藥物和/或機械的再灌註治療,處理室性心律失常,糾正血液動力學失衡引起的並發癥,則死亡率可顯著降低。

  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至少需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中的兩條:

  ①癥狀。心絞痛或胸部壓榨感時間延長,休息或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可伴有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疲乏、出汗、心悸。老齡、術後、合並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也可能發生無痛性心肌梗死,表現為血壓下降、氣短、心力衰竭癥狀惡化或急性的神志不清等。

  ②心電圖變化符合心肌缺血或壞死。包括S–T段抬高呈單向曲線、T波直立、尖聳或倒置、新出現的大於40毫秒的Q波。上述變化若發生在有定位意義的導聯群(如Ⅱ,Ⅲ,aVF導聯反映下壁;V2–4反映前間壁;V3–6反映左室前壁;Ⅰ、aVL、V5V6反映左室側壁;V3RV5R反映右室;V7–9反映左室後壁),則更具有診斷價值(圖1、圖2)。

圖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電圖

圖2 前後壁心肌梗死在各導聯上的典型衍變

  ③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和心肌特異性的肌鈣蛋白Ⅰ和T)升高。均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緊急處理 ①臨床分層。為高危和低危亞組:KillipⅠ級無肺瘀血或休克證據者預後好(病死率小於5%)。KillipⅡ級輕度肺瘀血或孤立的第三心音奔馬律(預後較好)。KillipⅢ級有肺水腫,往往伴廣泛的左室功能不全或急性二尖瓣返流(需積極治療)。KillipⅣ級有低血壓或休克證據,若休克不能糾正,病死率可達80%。下壁梗死合並右室梗死者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有頸靜脈壓力升高而不伴有肺瘀血。②選擇再灌註療法的對象。病人到達急診室10分鐘內,簡要查閱病史及12導聯心電圖。對末次發作延長的胸痛(大於30分鐘)12小時以內有兩個鄰近導聯ST段抬高大於1毫米,或新出現左束枝傳導阻滯者,應考慮溶栓療法或直接經皮血管腔內球囊成形術(PTCA)。目標為在到達醫院後30分鐘內啟動溶栓療法或60分鐘內作冠脈造影和直接行PTCA術。

  無論是否將進行再灌註治療,所有胸痛和疑有心肌梗死的病人應該啟動包括抗凝、抗血小板、β受體拮抗劑、鎮痛劑、硝酸甘油和氧氣的治療。

  並發癥 ①心肌梗死後胸痛復發。可由心肌缺血復發、再次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肺栓塞、亞急性心肌破裂、心肌梗死後自身免疫性的綜合征等引起。②心律失常。可合並室性早搏、單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原發性室顫等各種室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結性心律等各種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心室停搏等各種緩慢性心律失常。③左室功能不全或收縮期、舒張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④機械力學性的並發癥如梗塞區室壁瘤、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加返流、室間隔破裂、左室遊離壁破裂等(圖3)。

圖3 右前斜位左心室造影室壁瘤呈矛盾運動

  以上各種並發癥可以發生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恢復期和康復隨診期。仔細的體檢、發現新的雜音或摩擦音、重復的心電圖心肌酶譜檢查、超聲心動圖甚至冠狀動脈造影,可以幫助確診並得到正確合理的治療。

  恢復期的預防 應重視把具體的治療方案、措施和對患者及其傢屬的健康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把膳食、運動、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和防治各種危險因素的防治措施結合起來,把減少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的復發、改善患者的預後和恢復勞動力、恢復獨立生活能力等高度個別化的治療目標和具體方案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