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有穩定型與不穩定型兩大類。

  穩定型心絞痛 臨床表現與診治如下述。

  臨床表現 典型的心絞痛呈發作性胸骨後或心前區壓迫性疼痛、不適、沉重或壓迫感,可放射至頸部、頦部、肩或臂。往往在勞累或緊張、受壓力情況下誘發,休息後能緩解。也有人表現現為上腹部或背部的不適。伴隨的癥狀包括氣短、出汗、惡心、嘔吐,偶爾有心悸或頭暈。糖尿病人可能沒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但可有其他相當於心絞痛的伴隨癥狀。任何增加氧耗量或減少氧供量的情況都可誘發或加重心絞痛,應通過病史或適當的實驗室檢查進行評價。老年人典型的心絞痛伴有其他心臟危險因子,提示為冠心病的概率達90%。在那些不像心源性胸痛和沒有明顯的心臟危險因子者中,缺血性心臟病的患病率往往低於25%。做檢查的目的是確定是否有冠狀動脈病的存在。

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模式圖

  診斷 非侵入性的檢查方法特別有用,包括:①休息狀態時的心電圖。可顯示明顯的Q波(小於40毫秒)符合以往心肌梗死史;休息時ST段壓低或升高;提示心肌缺血的倒置T波。有人雖有明確的冠狀動脈病而休息時心電圖正常,在胸部不適發作時心電圖出現ST–T段異常,亦有助於診斷(見圖)。②運動心電圖。運動量足以使心率達到按年齡預測的最大心率的85%才能達到適宜的靈敏度(75%)。不能運動、休息時心電圖不正常和使用地高辛、β阻滯劑藥物均能削弱運動心電圖的準確性。③影像學診斷如運動負荷的心肌核素顯像灌註試驗。運動或藥物負荷的超聲心動圖、電子束CT和磁共振成像均為近年來發展的非侵入性的檢測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方法。

  冠狀動脈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是確診冠狀動脈疾病最肯定的試驗。管腔直徑狹窄大於70%定義為顯著的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造影可提供有關冠狀動脈受累及左室功能受累程度的信息,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防治 ①一般治療。病人教育極其重要。要使患者瞭解其本身疾病的基本情況,識別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避免誘發心絞痛的因素,如寒冷、過勞、情緒激動、過飽、吸煙、飲過濃的咖啡和茶、不節制性生活等。針對心絞痛的治療應包括治療同時存在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等)。總的目的是減少心肌的耗氧量,改善心肌氧供,以恢復心肌氧的供需平衡。②藥物治療。應根據癥狀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合並癥的存在、患者的年齡、活動水平以及潛在的病理生理機制選擇藥物。由於心肌缺血是多因素的,往往需要多種不同機制藥物的綜合治療。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和降低心肌耗氧量。肯定有效的藥物包括:硝酸酯類、β–阻滯劑、鈣拮抗劑、抗血小板藥物、降低脂質的藥物等。③冠心病介入性治療。包括經皮腔內球囊冠脈成形術(PTCA)及支架植入術。由於介入性治療後血管再狹窄率可高達30%~40%,近年來研究人員研究用藥物洗脫支架來代替普通支架以降低血管再狹窄率。④冠狀動脈搭橋術。用靜脈(大隱靜脈)或動脈(橈動脈、內乳動脈等)在狹窄的冠狀動脈上搭橋以改善或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早年的成功率較高。介入治療開展後,部分代替瞭冠脈搭橋手術。但合並糖尿病和多支冠脈病變的患者仍以外科搭橋手術為宜。動脈橋的十年完好率明顯優於靜脈橋。

  與藥物治療組相比,在十年隨訪研究中,搭橋術對左主幹病變、三支冠脈病變、涉及左前降支近端病變的雙支冠脈病變以及多支血管病變和左室功能異常的患者,其生存率優於內科藥物治療組。低危的患者藥物治療可以有效,病死率也較低。

  不穩定型心絞痛 其臨床表現與診治如下。

  臨床表現與診斷 其特征為新發生的心絞痛、休息時或輕微用力時發生的心絞痛,或心絞痛呈逐漸增強和發作次數頻繁型。也可發生在有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史的病人,或發生在心肌梗死後。偶爾可由嚴重的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心律失常、高血壓或心力衰竭等誘發。

  未治療的患者有10%~20%的危險可發展為心肌梗死,內科治療可使這種危險降低至5%~7%。新發生的患者和疼痛類型突然改變並伴有心電圖的ST–T改變以及啟動治療後仍持續或反復發生疼痛者為高危患者,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大。臨床上有左室功能不全、肺水腫、一過性二尖瓣返流或低血壓者說明患者有較大面積的心肌處於缺血危險中。在心電圖的胸前導聯中沒有心肌梗死的情況下新出現的ST段壓低、一過性的ST段抬高或T波深倒置,均提示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也即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這種心肌梗死沒有持續的ST段抬高,但有肌酸激酶同功酶或心肌特異性肌鈣蛋白水平升高者。這類患者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約占40%(JAMA281∶707,1999)。ST段持續壓低的患者也提示有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可能。

  治療 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均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的危險性並不亞於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合理的緊急處理包括住院、持續心電圖監測、建立靜脈用藥通路、給予鎮靜劑、糾正可能誘發和加重心肌缺血的各種誘因、積極給予抗心絞痛藥物、抑制血栓形成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並降低死亡率(見抗心絞痛藥)。

  約80%的不穩定性心絞痛病人對積極的藥物治療有反應。在頭6周內,不穩定性心絞痛發生心臟性死亡的危險為1%,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為5%。難治性心肌缺血、癥狀反復發作、雖經治療而肌酸激酶同功酶或肌鈣蛋白仍升高者心臟死亡危險增加,應作冠脈造影。早期介入有利於根據冠狀動脈解剖學的變化進行危險分層並作出合理的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