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理功能(包括感知覺、情感、思維、言語、行為等)的成熟和個人心理特徵(個性)的基本定型的整個過程。每個人在進入成年階段時,認識功能的發育已趨於成熟,個性發育也基本定型,所以心理發育一般主要指兒童和少年階段(18歲以前)的心理成長。通常分為乳兒期(出生到1歲末)、嬰兒期(1歲末到3歲末)、幼兒期(3歲末到6~7歲末)、學齡初期(6~7歲到11~12歲))、少年初期(12~15歲)、少年後期(15~17歲)。心理發育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腦的生理發育是心理發育的物質基礎。心理發育對個人成長和身心健康影響極大。

  乳兒期心理發育 從5~6月起,乳兒除瞭吃奶之外也要求母親陪伴,喜歡母親給以愛撫和逗弄。母嬰關系是嬰兒與外部世界最早建立的關系,關系是否親密和諧,對以後心理發育有很大影響,特別影響其將來對待人際關系的基本態度──信任或懷疑。

  嬰兒期心理發育 開始產生最初的思維過程。此期間若環境孤寂或傢庭成員說多種方言,兒童不易在詞與事物之間建立概念聯系,也可引起言語發育暫時延遲。能夠表達高興、難受和同情等情緒。若教育方式不適當,易發生不良情緒反應,如嫉妒、害羞、暴怒、怕暗、怕雷聲、怕動物等。是接受大小便控制訓練的主要時期,管理過嚴可帶來心理挫折和創傷。

  幼兒期心理發育 喜歡喧鬧,動作多,註意力易分散,想象活躍,好奇心重。應因勢利導,通過解答問題增進知識,培養品德。3歲左右對性別有所認識,應適當引導。環境條件和教養方式不良,可引起行為和情緒障礙,常見有吮手指、咬指甲、偏食、厭食、夜驚、遺尿、膽小、害羞、敏感等。

  學齡初期心理發育 能進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較高級的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開始發展。有一定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個人氣質逐漸顯露(如急性子還是慢性),內向還是外向。性格特征開始顯露(如勤勉或懶惰、誠實或虛偽、勇敢或膽怯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但明辨是非的能力薄弱,在不良環境影響和錯誤教養方式作用下,易染上說謊、逃學、說痞話、打架、偷竊、破壞公物等不良行為。應改善環境,消除不良影響,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加強教育,解決實際困難。

  少年期心理發育 思維活動進入抽象邏輯思維的階段。是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和個人價值觀念形成時期。隨著身材的陡長和第二性征的出現,心理上受到巨大沖擊,往往急於擺脫成人的約束,模仿理想人物。但行動上往往沖動和盲目,例如將粗暴當成勇敢,將輕浮當成時髦等。若遇到壞的引誘和教唆,易發生品行不端和反社會行為。所以對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會應當關心與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