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心理測驗指對人的心理品質進行測量的方法技術;狹義的心理測驗專指在該過程中所使用的測量工具。

  人們在能力、技能、興趣、態度以及人格特徵等方面各不相同,構成瞭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由於人的心理特徵不能直接觀測,隻能通過它在行為上的表現間接地加以瞭解。因此,編制良好的標準化的心理測驗作為工具,通過科學的標準化的施測過程,心理學傢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對人的內部心理活動或心理特質加以評估。心理測驗是對人的行為表現的客觀的、、標準化的測量。

  編制心理測驗或稱量表,首先要明確目標,測量哪方面的心理特質,再經過科學方法慎重選擇材料加以組織,使之能從測得的心理行為特點反映出人的心理特質。測驗是一種系統化的程序,受測者對編制得較好的一組刺激作出反應,施測者對此結果依據科學規律進行統計分析,最後就能對受測者的心理特質給以描述和解釋。

  現代流行的各種心理測驗或心理量表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加以分類:按測驗功能歸類有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成就測驗和人格測驗;按測驗目的歸類有描述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預測性測驗;按測驗材料歸類有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按測驗方法歸類有問卷測驗、投射測驗和操作測驗;按測驗方式分類有紙筆測驗、操作測驗、口頭測驗和計算機化測驗;按測驗對象歸類有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按測驗速度分類有速度測驗和難度測驗;按測驗的應用分類有教育測驗、職業測驗和臨床測驗。

  心理測驗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心理測驗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心理測驗一詞,也沒有直接論述心理測驗的專著,但對於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測量的觀念卻早已存在。在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陰陽和平5種對人的觀察和評估,可視為心理測驗的前奏。春秋時期的孔子認為,人的心理可以把握,因為人的心理是在言語和行動中表現出來的,隻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便可以洞察一個人內心的秘密,並由此以樸素的“測量”方法將人的能力分為三等,即“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孟子則明確提出心理可以測量的思想。他的名言是:“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與20世紀西方著名心理學傢E.L.桑代克等人提出的萬物皆可測量的思想相比,要早2 000多年。

  中國西周時期考試制度的建立是世界上應用心理測驗於人才選拔工作的開始。漢代的選舉制度以推薦為主,考試為輔。隋朝揭開瞭中國古代選舉和考試歷史的新篇章,標志著中國古代科考制度的開端。唐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備,把智力測試引入考試。考試方法有帖經(填補詞句中的缺字)、口義(口試)、墨義(筆試)、策問(政事問答)和雜文(詩賦)。1580年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之後,科舉制度逐漸傳入歐洲。在啟蒙學者的鼓吹下,法國資產階級在1791年參考中國的科舉制度建立瞭文官考試制度

  中國古代還萌發出帶有娛樂、遊戲色彩的心理測驗的方法和工具。例如,清朝出現的“益智圖”,用七塊大小、形狀各異的小板塊,可拼成上百種生物或實物圖形,這種玩具現名七巧板,可以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與此類似的還有“華容道”、“九連環”等智力玩具。這些民間玩具和民間遊戲在訓練兒童的思維能力的同時,實質也是對人的思維能力的一種客觀評價。

  西方的心理測驗工作始於19世紀。這時人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理上的差異。C.R.達爾文的思想為人們理解個體差異提供瞭理論框架。天文觀測中人差方程的出現促使感覺運動速度方面的測量得到發展。這時出現在歐洲政治上的民主思想,以及教育與醫學方面對弱智兒童的關心,推動瞭智力測驗的發展。19世紀後期,德國的W.馮特、英國的F.高爾頓、美國的J.M.卡特爾都對感覺能力的測量進行瞭研究。然而對心理測驗的發展有最重要影響的應屬法國的A.比內。由於推廣義務教育的需要,他與醫生T.西蒙合作,於1905年編制出比內–西蒙智力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標準化的心理測驗。

  有關心理測驗的思想和實踐雖然自中國古代就已經開始,但是對心理測驗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化研究的記載卻很少見。直到19世紀末期科學心理學誕生後,心理學傢為瞭使人的心理特質能夠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將心理特質加以量化,遂逐漸出現瞭關於心理測驗理論與方法的專門研究。

  經典測驗理論(CTT)是最早的心理測驗理論,作為各種心理測驗的理論基礎,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測驗理論。大多數心理測驗都依據經典測驗理論來建立其資料之間的實證關系,即測驗結果實得的分數與要測量的心理特質的真實水平(即真分數)之間的關系,並認為實得分數與真分數之間的聯系越緊密,測驗的結果越可信。計算一次測驗結果的可信度的指標稱為信度,因此,經典測驗理論也稱為真分數理論。此外,測驗材料的選擇是否恰當,測量結果能否真正反映所要測的內容,即測驗的效度,更是測驗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按照經典理論計算測驗項目的難度、區分度,以及測驗的信度、效度等質量指標時,在方法上存在著嚴重依賴於樣本的問題,它主要適合於評定受測者的相對水平的常模參照測驗,對於需要評定受測者的絕對水平的目標參照測驗,難以滿足它的要求。

  項目反應理論(IRT)是針對經典測驗理論的不足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測驗理論,最大優點就是項目參數的不變性。當存在著很大的被試總體時,項目參數估計是獨立於標準化過程中所使用的特定被試組的;當具有測量相同特質的題庫時,被試特質發展水平的評估獨立於所施測的試題組,並且能提供表明每一次評估的精確性的統計量,即項目信息函數和測驗信息函數。因此,項目反應理論的應用將會大大提高測驗的應用范圍和質量,體現出測驗的現代發展水平。

  針對經典測驗理論存在的誤差劃分籠統的缺點,L.J.克龍巴赫於1972年進一步提出瞭概化理論(GT)的基本框架和統計學原理。概化理論一般分兩步進行,即先進行G研究,再進行D研究。G研究是借助方差分析技術將誤差分解,估計出不同來源的方差成分的大小;D研究則是對被試的能力或特質進行估計,同時采用G研究所獲得的各個方差成分,對測驗的組成和測量結果的精度加以討論和估計。概化理論與項目反應理論一起被稱為現代測驗理論,代表瞭測驗理論發展的一大趨勢。

  心理測驗作為研究方法,是一種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的數量化的研究方法。在其發展過程中,曾走向兩個極端,造成不良後果:一個極端是測驗萬能論,無人不用,無所不用,盲目崇信測驗,甚至以一次測驗成績定終身,同時還可能被統治者利用,作為種族歧視和進行統治的依據;另一個極端則是測驗無用論,認為心理測驗誤差大,沒有科學性,對其全盤否定、視若禁區。反思歷史,心理測驗學傢告誡人們,要以科學的嚴肅的態度對待心理測驗,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既要充分重視心理測驗的發展與應用,也要對心理測驗的局限性有所認識。心理測驗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不能保證絕對可靠;心理測驗是可用的,但在處理事物時,又不能完全依靠它來進行決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心理測驗已經被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診斷,無論是學校心理學還是社會心理學,無論是教育心理學還是人力資源管理,心理測驗都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瞭保證心理測驗工作的健康發展,中國心理學會制定瞭《心理測驗管理條例》,從測驗的登記註冊、測驗使用人員的資格認定、測驗的控制使用與保管三個方面制定瞭一些管理條例;另外,還制定瞭《心理測驗工作者的道德準則》,作為從事心理測驗的相關工作者的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