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生於浙江黃巖,卒於北京。1929~1932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預科,1934~1938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7年赴美國深造,1948年底獲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系碩士學位,隨即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5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4~1960年間,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輻射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原子鐘委員會顧問等。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和所長(1960~1981),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1~1989)。<

  王天眷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參與瞭C.H.湯斯領導的微波受激發射研究。以其深厚物理基礎和精湛的實驗技術,為首臺氨微波發射器的研究成功作出貢獻。該研究又導致激光的發明。為此,湯斯獲得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王天眷還發明瞭高靈敏度、低噪聲而又簡便的信號反饋振蕩檢波電路,被稱為“王氏電路”。在從事核磁四極共振研究中,他首次以實驗證實電16極矩的存在。回國後,致力於波譜學研究,領導瞭有關核磁、順磁、核電四極和光磁共振等基礎性研究工作,成為中國近代波譜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尤其是在60~70年代完成瞭氨分子鐘銣原子激射器銣原子鐘的研究,為中國時間頻率計量事業奠定瞭基礎,也為高速飛行器短期頻率的校正標準和洲際導彈試驗作出瞭貢獻。該研究曾獲國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