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革命傢、思想傢孫中山的哲學論著。又名《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在1917~1919年所撰的《建國方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孫中山選集》上卷。孫中山認為,辛亥革命成果之所以被人竊取,重要原因是革命初成之時,革命黨人對革命及其方略“信仰不篤,奉行不力”,因此,必須把思想建設提高到革命的首位。他總結瞭自己多年從事革命事業的經驗和教訓,並將其提高到認識論上來加以概括和總結。作者以近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為依據,反駁瞭“知之非艱,行行之唯艱”的成說,從而提出其“知難行易”說。認為“能知必能行”;主張“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強調“知”、“行”和“進行不息”,“真知特識,必從科學而來”。“知難行易”說反映瞭人類獲得“真知”和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艱辛歷程,為孫中山的“革命之三民主義”奠定瞭哲學理論基礎。它崇尚“真知”,尊重革命理論,鼓勵人們勇於實行,為追求革命真理而“一往無前”。但他把知行的難易絕對割裂開來,缺乏辯證的分析和理解。孫中山的《心理建設》及其所創立的“知難行易”說為後來的革命政策和行動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做瞭必要的思想準備。

《心理建設》(1938年10月第1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