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史學中的重要分支,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準。心理史學的提出,和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S.佛洛德及他的精神分析學說有直接的聯繫。弗氏等認為,運用該學說的無意識理論、釋夢理論、人格學說和性的理論等進行歷史研究,有助於開拓歷史認識的視野。1910年,佛洛德撰有《萊奧納多·達·芬奇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這是一部體現精神分析理論的歷史人物傳記。一些人認為,這是西方心理學和歷史學的完美結合,是心理史學一次成功的嘗試。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在普及精神分析理論,而不是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史學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心理史學開始擺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使心理史學開始具有完備的現代史學的意義。1957年,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威廉·蘭格在看到社會史、經濟史、科學史和心態史等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呼籲加強心理史學的研究。新一代的心理史學傢強調,心理史學不是在歷史資料裡面發現心理學的概念,而應當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來考察這些史料。1958年,美國學者E.H.埃裡克森的專著《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和歷史的研究》出版,他在進行心理分析時,高度重視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被公認為是心理史學的奠基之作,成為心理史學問世的標志。他還認為,心理史學的實質,是用精神分析學說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活動。這種認識,反映瞭西方心理史學的主流觀點。60年代以來,心理史學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1965年,在埃裡克森、李夫頓等人的努力下,心理史學方法研究小組成立。1972年,心理史學協會在紐約成立。1973年,《心理史學雜志》和《心理史學評論》等專業學術刊物創刊。在美國,約有1/3的大學開設心理史學的課程。

  心理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各種類型的歷史人物的心理傳記;社會群體的心理史,如種族歧視、法西斯主義等;在童年史和傢庭史研究中,對人的童年時代和傢庭生活進行心理分析。P.洛溫伯格的《解開往昔之迷》(1985)詳盡探討瞭“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認為那一代人在其性格形成的決定性時期的遭遇,特別是童年早期的遭遇,他們在童年時期心理形成和政治社會化方面的共同經歷,導致瞭他們成年時期性格上所有的畸變。近年的心理史學研究中,更加重視使用非精神分析方法。一些研究者還強調,對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個體或群體的心理解釋,隻是諸多分析歷史人物中的一種,或者僅是其他解釋的補充,並不是要取代其他的解釋。這些認識,反映瞭心理史學發展中的一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