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相關的含義。第一種含義指心理康寧狀態,心理衛生即心理健康。第二種含義指那些能夠維護和增進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原則和方法,講究心理衛生,意味著一個人遵循這些原則和方法生活、工作和學習。第三種含義指一門專門研究如何使人保持心理健康、預防各種精神疾病發生的科學,又稱心理衛生學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在它的憲章中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而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這是對對人類健康的完整定義。健康的心理既建築在健康的身體基礎上,又反映瞭一個人成功解決瞭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保持瞭與周圍生活環境相對的動態平衡。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心理方面往往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許多情況下,一個人的整體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衛生問題引起人們廣泛的關註,最早是從對精神病患者的照顧開始的。18世紀,法國P.比內爾首先倡導對精神病人應予以人道待遇,去掉其身上的鐵鏈和枷鎖,把瘋人院變成瞭醫院。20世紀初美國耶魯大學學生C.W.比爾斯由於擔心自己也患上其兄癲癇之病,心情過分緊張而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住瞭3年。病愈後於1908年發表名著《一顆失而復得的心》,敘述瞭他住院期間的經歷,揭露瞭精神病患者所遭受的粗暴、殘酷、痛苦折磨和過的非人生活,呼籲改善對精神病患者的待遇。此書一出版,立即受到社會輿論的重視。心理學傢W.詹姆斯和精神病學傢A.邁耶給予高度評價和支持,贊揚此書為“心理衛生”的傑作。心理衛生一詞從此被廣泛采用。同年在康涅狄格州成立瞭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協會,第二年成立瞭美國心理衛生委員會。之後,心理衛生運動很快遍及世界許多國傢。1930年5月於華盛頓召開瞭有53個國傢參加的首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並成立瞭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於1936年4月成立,翌年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其工作被迫停頓。直到1985年在山東泰安重新成立。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衛生的目標和內容已從重點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重癥精神病的治療和康復,逐漸轉向廣大亞健康人群中的心理問題、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防治。對人類健康的維護和促進的關註,已經成為心理衛生事業的崇高任務。20世紀90年代後,人們從理論上認識到,必須從出生起就培養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減少各種精神疾病和各種“生活方式疾病”的發生。中國健康人格的指標是:一生為他人造福,個人需求服從傢庭、集體、民族、國傢的整體利益和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是非分明,先人後己,尊老愛幼,明禮誠信,心胸開闊,求同存異,團結友善,刻苦耐勞,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人格健康不僅能預防心理障礙,更能提高生活質量,健康長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心理衛生工作除瞭服務於精神障礙或疾病的防治外,更為重要的是針對健康個體和群體的心理保健服務。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有各自不盡相同的心理衛生要求和內容。從事高空、遠洋、海底、地下作業等各種特殊職業的人,會產生一些同其工作有關的特殊的心理問題,需要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幫助。群體心理衛生工作是指在各種群體環境如傢庭、學校、企業、農村、軍隊、文藝體育團體中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指導人們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處理好各種同人際關系有關的問題,預防和減少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的發生。

  

推薦書目

 章頤年. 心理衛生概念.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6.

 李心天. 醫學心理學.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1.

 HALGIN R P, WHITBOURNE S K. Abnormal psychology: clinical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