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主觀心理分析方法說明一切經濟現象的經濟學流派。又稱維也納學派奧地利學派。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奧地利的C.門格爾是其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有F.von維塞爾和E.von龐巴維克。

  心理學派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而興起。19世紀中葉,生理學傢E.H.維伯發表關於感覺強度和耐久力的研究成果。1860年,德國學者G.T.費希納出版《心理物理學綱要》>,進一步闡述和發展維伯的理論,提出心理學領域眾所周知的“維伯法則”,即“費希納定律”。這一法則指出:為瞭使感覺的強度按算術級數增加,則刺激的強度必須以幾何級數增加。也就是說,如果刺激強度保持不變,那麼感覺強度必須遞減。這種理論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提供瞭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派主張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分析來建立經濟理論體系。其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它的效用和稀少性(即數量有限)決定的,它的市場價格是根據消費者的主觀價值所作的估價而形成的。這一理論作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使得心理學派對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作出重要的理論貢獻。

  經濟學中心理分析的最新發展是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D.卡尼曼將心理學研究引入經濟學,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奠定基礎。卡尼曼特別側重於研究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他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從實證出發,從人自身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征出發,去揭示影響選擇行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從而對正統經濟學的邏輯基礎——理性人假定提出挑戰。正是由於卡尼曼開辟的這一新的視角使經濟科學改變原有的研究方向,其影響甚至波及整個社會科學界。

  

推薦書目

 胡寄窗. 西方經濟學說史. 上海: 立信會計出版社, 1991.

 晏智傑. 西方經濟學說史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車文博. 人本主義心理學.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