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和語言學結合點上產生的一門研究人對語言的理解、生成和獲得的過程及其規律的新興學科。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人的言語活動作為研究物件,因而不同於以語言的結構和功能為研究物件的理論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

  “心理語言學”這一術語在學術界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使用是在20世紀50年代。1951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召開瞭一次有心理學傢和語言學傢參加的關於語言行為的跨學科研討會。1953年心理學傢J.卡羅爾<發表瞭《語言之研究》的調查報告,指出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學習理論的發展,已有可能把這兩門學科結合起來用於研究各種學習和使用語言的心理現象。同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又召開瞭一次跨學科的研討會,討論這種結合的可能性和意義。1954年心理學傢C.E.奧斯古德和語言學傢T.塞貝奧克把研討會的報告匯編成專集,書名為《心理語言學:理論和研究問題的概述》,標志著心理語言學的正式誕生。從此,心理語言學在歐美各國特別是在美國得到廣泛的開展。

  20世紀50年代,心理語言學研究主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支配。新行為主義的代表B.F.斯金納在《言語行為》一書中系統地表述瞭行為主義關於言語行為的觀點,即人的言語行為像大多數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各種強化手段獲得的。言語聲音、手勢、表情、動作等都能成為言語行為的強化手段。言語行為的研究就是“識別控制言語行為的各種變量,並詳細說明這些變量是怎樣相互作用來決定言語反應的”。這些變量是指刺激、強化、剝奪等。這個時期大多數學者都從刺激–反應的觀點來考察人類的言語行為,認為言語行為無非是一套習慣,是通過刺激、反應和強化而逐步形成的。這樣,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就成為心理語言學解釋人的言語行為的理論。

  N.喬姆斯基的現代語言學理論的產生,開拓瞭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認知方向。1957年他出版瞭《句法結構》一書,提出瞭短語結構規則和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標志著語言學領域一場革命的開始。1959年他又著文批評斯金納的《言語行為》,反對行為主義把研究動物所得的結論簡單地用於解釋人類的言語活動。1965年他發表《句法理論的若幹問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瞭自己的理論。他對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作瞭區分:提出瞭句子的雙重結構理論,把句子的結構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論述瞭兒童天生具有的“語言獲得裝置”,認為這種裝置使兒童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自然學會語言的能力。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的問世,開創瞭一個熱烈爭鳴的局面,許多學者對他的短語結構規則和轉換–生成語法、語言習得機制等基本概念的心理現實性開展瞭大量研究。對心理語言學乃至整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瞭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心理語言學研究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①理解。人在理解語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涉及多個層次,如言語知覺、詞匯存取、句子加工和言語理解等。②生成。人在把想要說的東西轉換成外部言語時所經歷的心理過程。③獲得。人類個體的語言是如何獲得和發展的。此外,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不同社會情境中人們言語活動的特殊性、言語障礙及言語活動的神經學基礎等,也是心理語言學傢感興趣的問題。由於腦成像技術的發展,言語的行為研究與腦成像技術相結合,探索人類言語活動的腦機制成為心理語言研究領域的前沿之一。

  心理語言學是一門應用面很廣的學科。它對失語癥和其他語言障礙的診斷與矯治、人工智能系統的研制,特別是語言的教學和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漢語言文字系統在音節結構、形狀結構、形音義的聯系及其構詞造句的方式上,均有不同於拼音文字系統的特點。因此,研究人對漢語言文字的認知過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