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幾何學傢、實驗物理學傢。1801年6月16日生於埃爾伯費爾德,1868年5月22日卒於波恩。曾在波恩、海德堡、柏林和巴黎學習。1824年獲馬爾堡大學博士學位,1829年為波恩大學副教授,1834年為哈雷大學數學教授,18366年任波恩大學數學和物理學教授。此後,他逐漸專心於實驗物理學,直到晚年才又回到幾何學。在當時的幾何學中的綜合與解析之爭中,普呂克是解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按照G.蒙日的傳統,發展瞭解析幾何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追求幾何作圖與解析算式的完美結合,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方程和計算,典型的例子是他對於帕斯卡定理的證明。他極有成效地運用瞭射影幾何的代數方法,引進瞭最一般的齊次坐標;對於J.-V.彭賽列的無窮遠元素,虛圓點,特別是對偶原理,給出完滿的解析表示。他還引進瞭直線的坐標;討論瞭平面上的一般的代數曲線,提出瞭著名的普呂克公式(關於復射影平面上的代數曲線的次數、階數、重點數和尖點數等之間的關系)。普呂克寫瞭5本書,前4本是關於解析幾何與代數曲線的(1828~1846);第5本是研究以直線為空間元素的新幾何學(1868~1869),其中第2部分是在他去世後由(C.)F.克萊因整理出版的(他是克萊因尊敬的老師)。普呂克的工作精采且有特色,人們稱他為方程式語言藝術的大師。

  普呂克是數學傢,但對物理實驗也很有興趣,1847年註意到結晶的磁效應,1857年首先觀察到氣體放電的光譜。但是他在這一方面的工作在德國得不到承認,論文是在英國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