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形綱是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的1綱。為具雙甲殼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殼面無生長線,生活於熱帶至寒帶的海洋、湖泊、河溪、池塘、水坑等水域。絕大多數屬種底棲生活,海洋中的部分屬種浮遊生活。介形類保存成化石的主要是外殼,產於世界各地古生代至新生代海、陸相的灰巖、泥灰巖、泥巖及砂巖中。其個體甚小,容易在鑽井巖芯中找到,在尋找礦產資源(石油、煤、地下水等)時,是確定地層時代和沉積環境的重要微體化石之一。

  殼瓣主要為鈣鎂質或幾丁質,兩兩性異形。殼體一般長0.4~2毫米。最大者是古生代的豆石介目某些屬種,長達70毫米。左、右兩殼瓣等大或不等大,大殼常沿邊緣包覆小殼。殼體側視卵形、腎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前後緣呈弧形或收尖;背緣直或外彎;腹緣直、內彎或外彎;殼面光滑,或網紋、具溝、隆起、脊、瘤、眼結節、孵育囊等;有些種類前端或前腹部具喙及凹痕(圖1)。鉸合構造無齒,或具各類型齒。肌肉附著在殼內面留下各種痕跡,殼體細微構造尚有內薄板、毛細管等(圖2)。

  始足介目最早出現於早寒武世海洋,殼薄,弱鈣質。肯定的介形類自奧陶紀初出現一直繁殖至現代;陸相介形類最早出現於晚古生代,從侏羅紀至現代特別繁盛。一般說來,古生代介形類個體較大,閉肌痕范圍寬且數目多,鉸合簡單;中、新生代及現代介形類個體較小,閉肌痕數目少,具簡單及許多復雜的鉸合。

  早在1758年 C.von林奈報道瞭9種單眼蟲(Mono-culus),其中的介殼單眼蟲(Monoculus conchacens)即為後人所稱的介形類的一個種。1802年P.A.拉特雷耶創立“Ostrachoda”一名,1806年他又把它改拼為Ostracoda(介形類)。介形類的分類以現生種屬的分類為基礎,再補充進化石的分類。按目前較通用的介形類化石分類,介形類亞綱(Ostracoda)共分為5個目:

  始足介目(Archaeocopide) 現稱高肌蟲或金臂蟲目(Bradoriida),產於世界各地下及中寒武統海相地層中。這一類分類位置尚有爭論。

  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 產於世界各地下奧陶系至泥盆系海相地層。

  古足介目(Palaeocopida) 產於世界各地下奧陶系至中二疊系海相地層。

  速足介目(Podocopida) 產於世界各地奧陶紀至現代海陸相水域,特別是在中生代及以後更為繁盛。

  麗足介目(Myodocopida) 產於奧陶紀至現代海洋,現代海洋的浮遊介形類屬種均屬此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