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共青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它是中國共產黨聯繫青年群眾的橋樑和紐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

  沿革 共青團成立於1922年5月,原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改為現名。1935年11月,中國共產黨為團結一切抗日的青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決定把共青團改造為民族解解放性質的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全國先後出現瞭中國民族解放先鋒隊、民主青年同盟、青年救國會和青年抗日先鋒隊等青年抗日救國的團體。1949年元旦,為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作出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1949年4月召開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瞭團的章程,選舉瞭團的中央委員會。1957年5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會還決定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青年團及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歷次代表大會銜接起來,把下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為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964年6月,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提出共青團的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團的組織被破壞,團的工作處於停頓狀態。1978年10月,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團的系統領導和全國性工作全面恢復。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1949年4月11~18日)

  基本職能與方針任務 1982年12月,共青團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改並通過瞭新的團章,提出中國青年的主要任務是:為著四個現代化建設而英勇勞動,依據四個現代化需要而勤奮學習,適應四個現代化要求而開創新風。1988年5月,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提出共青團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①明確共青團的社會職能;②確立青年工作的法律地位;③理順團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④參與社會協商對話;⑤努力擴大團內民主;⑥改革團的組織制度和活動方式;⑦改革團的幹部人事制度;⑧擴大團的活動經費來源。

  共青團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共青團在動員廣大青年、學生投身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鬥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鬥爭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它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技術文化水平,團結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作出瞭貢獻。

  組織領導機構 共青團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它受同級中國共產黨委員會和上級團組織的雙重領導,以同級共產黨委員會領導為主。團的全國領導機關是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和由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地方各級團的領導機關,是同級團的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團的委員會。團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外,都由選舉產生。團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1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若幹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選舉第一書記1人和書記若幹人,組成書記處。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和書記處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召開1次。團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1次。團的自治州、縣(旗)、自治縣、市、市轄區代表大會每3年舉行1次。團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由同級團的委員會召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團的地方各級委員會選舉各該級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和書記、副書記。團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至少召開1次。在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常務委員會行使委員會的職權。

  1982年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規定:凡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承認團的章程,願意參加團的一個組織並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團的決議和按期交納團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到1990年底有團員5600萬名。共青團的中央機關報刊是《中國青年報》(日報,1951年4月27日創辦)和《中國青年》(月刊,1923年10月20日創刊)。

  共青團中央歷屆主要負責人及在職時間為: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施存統(1922年5月~1923年5月);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中央局委員長鄧中夏(1923年8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劉仁靜(1923年9月~1924年3月),1924年4月後中央負責人改稱秘書,1924年4~5月劉仁靜任秘書,1924年5月後由中央局成員互代秘書職務;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張太雷(1925年1~5月)、林育南(1925年5~7月)、任弼時(1925年7月~1927年4月);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任弼時(1927年4月~1928年7月);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關向應(1928年7月~1930年9月)、中央委員會書記溫裕成(1930年9月~1931年2月)、秦邦憲(1931年3月~1931年9月)、袁炳輝(1931年9月~1932年夏)、顧作霖(1933年1~4月)、凱豐(1933年4月~1936年夏)、馮文彬(1936年夏~1937年1月);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書記馮文彬(1949年4月~1952年9月)、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胡耀邦(1952年9月~1953年6月);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七至第九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一書記胡耀邦(1953年6月~1966年8月);第十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一書記韓英(1978年10月~1982年10月)、王兆國(1982年10~12月);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一書記王兆國(1982年12月~1984年12月)、胡錦濤(1984年12月~1985年11月)、宋德福(1985年11月~1988年5月);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一書記宋德福(1988年5月~  )。

  為瞭帶領青年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先鋒突擊作用,1979年3月1日,共青團中央作出《關於在全國青年中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的決定》,這是一項包括各個戰線的總體性競賽活動。到1990年底,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的個人近2萬人次;被授予縣級以上“新長征突擊手”的個人達到幾百萬人次;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的青年集體2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