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主義階段,受資本主義強國侵略,喪失瞭主權和獨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受宗主國統治和支配的國傢或地區。廣義還包括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經濟獨立而依附於外國的保護國和附庸國。

  殖民地原指一個國傢設在征服地區或別國領土上的移民居留地。近代殖民主義時代是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後開始的。15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先後向東南亞、美洲、非洲地區和印度、日本、錫蘭、波斯等國拓殖,,以武力打開通路,直接掠奪和進行奴隸貿易。俄國也不斷向其周邊國傢和地區擴張。18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後,殖民地變為殖民國傢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地和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1763~1875年,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發展極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傢。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殖民國傢競爭加劇,又出現瞭德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等殖民國傢,新老列強為瓜分殖民地進行激烈的爭奪甚至殖民戰爭。在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國傢除掠奪殖民地的原料和向殖民地傾銷產品外,更將殖民地作為重要的投資場所,殖民地成為壟斷資本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已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完畢,形成瞭帝國主義殖民體系。1914年,世界有近67%的土地和60% 的人口處於殖民國傢的統治下。

  殖民地人民受到殖民主義列強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殘酷剝削、奴役、掠奪和壓迫,對內失去自主權,對外失去獨立交往權,由殖民國傢實行直接或事實上的統治。對殖民地的統治,在殖民擴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①總督制。殖民國傢以總督為殖民地的最高權力代表,對該國行使最高軍事、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如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和獨立前的印度。②附庸國。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在各方面受宗主國操縱和控制的國傢。如1846~1947年在英國控制下的尼泊爾。③保護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將部分主權交給強國“保護”的國傢。如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突尼斯為法國的保護國。④委任統治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以國際聯盟的名義,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屬地進行重新分割和統治,英、法等國被委任統治的地區曾達120多萬平方公裡。

16世紀80年代以後,荷蘭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殖民地

非洲大陸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宣佈獨立(1990年3月21日)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多數殖民地人民逐漸覺醒,為擺脫殖民統治進行瞭不懈的鬥爭,它們相繼獲得獨立。1988年第43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特別委員會向聯大報告中指出,世界上仍有19處殖民地,最突出的是南非統治下的納米比亞,此外還有法屬新喀裡多尼亞、英屬維爾京群島、英屬薩摩亞等。這屆聯大通過瞭非殖民化問題的決議,宣佈1990~2000年為根除殖民主義國際年。1990年3月21日,非洲大陸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宣佈獨立,標志著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