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神秘主義神學傢、哲學傢。生於圖林根霍赫海姆一貴族傢庭。15歲時入多明我會,求學於巴黎、科隆等地,據說曾受業於大阿爾伯特門下。1290年起先後任埃爾富特、圖林根、薩克森、波希米亞等地多明我會會長。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長。60歲時,在科隆任神學教授。1326年被屬於方濟各會的大主教控為異端,乃上訴於阿維尼翁教廷。1329年3月,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在通諭中譴責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其時愛克哈特已在兩年前死於阿維尼翁。

>  愛克哈特的哲學和神學,含有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阿拉伯哲學及托馬斯主義的因素,對其後的宗教改革、浪漫主義思想、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及現代存在主義等均有一定影響。他認為萬物是純粹的“無”,萬物的存在即為上帝;基督既是人類的焦點,又是人類的救贖者;人裡面有一種神性的殘跡或火花,一種非受造的心靈之光,可以通過超脫與作為萬有之源並高於創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連,從而達到無所求索的泛愛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倫理思想也達到很高水平。中世紀神秘主義者蘇索和陶勒爾為其弟子。蘇索曾為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辯護,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長和神學教授的職務。馬丁·路德在其主持編印的《德意志神學》中,對愛克哈特的神學思想備加贊揚。為表達其神秘主義神學觀點,愛克哈特創造瞭許多抽象詞匯,對德語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其著作有《聖經》註釋,德文的《專論》和《講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