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主張以職業教育拯救國傢的一種政治思潮。最早的提倡者和實踐者是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職業教育即給予學生從事某種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技能教育。早在1917年,黃炎培在上海創立瞭中華職業教育社。他和冷禦秋、江恒源、楊衛玉是職業教育派主要領導成員。幾十年中,中華職業教育社先後在上海、重慶等地成立中華職業學校,設置機械、土木、商業等科,成立職業指導所,給求業人員介紹職業,提供諮詢,進行職業訓練。在江蘇昆山縣徐公橋推行農村改進試驗區。中華職業教育社編有《社史資料選選輯》,是研究職業教育論的重要資料。

  職業教育救國論者認為,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後,原因在於教育制度未能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學用不一致,普通教育愈發達,社會上的失業者也愈多;在人才供求上,“兩失其當”,高等技術人才找不到職業,中等技術人才又供不應求。他們認為隻有發展職業教育,才能消滅失業現象,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改變國傢貧困面貌。職業教育論者還認為,要救國必須發展工業,隻有發展瞭工業,才能有效地抵抗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略,因而職業教育社在其創辦的職業學校中附設瞭各種工廠。職業教育救國論者認為,中國農民智力低下,農業產量不高,為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改進農村。他們提出瞭“農村改進”的方針,並在徐公橋推行農村改進試驗區。其“農村改進”的方針是“富、政、教合一”。所謂“富”,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推廣新式農具,介紹良種,指導養雞養魚等。所謂“政”,就是實行農村自治,制定各種條例制度和道德規范,改良風俗習慣,舉辦各種福利事業。所謂“教”,就是在改進區內推行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除教授文化外,還教授珠算、縫紉、挑花、繡花等技藝。

  職業教育救國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瞭一定的成效,為中國培養瞭一些建設人才。但他們沒有抓住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希望在國民黨政權的保護下發展實業,成效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