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研究政治關係的本質及其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又是政治理論的方法、原則、體系的科學。它主要關註政治價值和政治的本質,是關於一般政治問題的理論,也是其他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

  概念的產生 政治哲學就其內容而言,十分古老,古代許多思想傢的政治思想和學說都含有政治哲學的意義。但就其概念而言,則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逐漸流行於學術界,並具有學科與方法論的雙重特徵。。在20世紀上半葉以前,偶爾也有政治哲學之說,但隻是傳統學科分化的沿襲,如同將美學稱為藝術哲學、史學稱為歷史哲學、倫理學稱為道德哲學一樣。20世紀初,政治學界開始萌生科學主義思潮,20年代的新政治科學運動率先提出政治學科學化主張,倡導引進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建立起類似自然科學的政治學理論體系。稍後的行為主義政治學則從理論上系統地提出瞭政治科學的概念,用以表示運用自然科學方法、定量研究、經驗實證、價值中立、描述和分析等的政治學方法與理論,把長期沿用的演繹推理、邏輯驗證、從純理論角度討論政治本質和目的、具有濃厚道德與價值色彩的政治學理論和方法統稱為政治哲學。這時,政治哲學才獲得瞭概念的意義。

  研究對象與范圍 中國政治學界一般是在政治學分支學科和方法論的雙重意義上理解政治哲學的。認為政治哲學是研究社會政治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又是研究政治理論的方法、原則、體系的科學,是政治學與哲學這兩大學科體系的中間層次和中介環節。從哲學角度理解,它是哲學在政治領域中的應用;從政治學角度理解,它是政治理論在哲學高度上的抽象和概括。作為方法論,政治哲學有別於行為主義倡導的政治科學。它一方面從大量的事實現象中概括出一般的原則、原理,尋找政治的一般發展規律;一方面從一定的原理、原則出發,演繹推理,描繪政治的發展趨勢,力圖為社會政治生活建立規范。

  西方學者囿於哲學流派的分野及在政治學研究對象與方法上的理解不一,賦予政治哲學不同的含義。美國學者G.H.薩拜因贊同實用主義的看法,認為政治哲學內涵有三種要素:事實、因果關系、價值。政治哲學要對政治現象的事實作出分析和判斷,抽象地考察這類事實現象已有的和可能的影響;研究事物之間一種狀態引發另一種狀態的可能性關系;從某種信念出發,根據一定的標準判斷是非好壞並作出選擇。G.E.G.卡特林認為政治哲學關心的是“目標或者決定性的價值觀念”,而價值所指的好壞美醜恰恰是倫理學和美學的形容詞,因而政治哲學可以看作倫理學的分支,建立在“美學的基本原理或公理所作的判斷”基礎上。L.斯特勞斯堅持“政治哲學就是要試圖真正瞭解政治事務的性質以及正確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這兩方面的知識”。H.埃克斯坦通過政治哲學與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比較,認為政治哲學至少在主題、范圍、論證標準三方面與眾不同:就主題而言,政治哲學既涉及到方法,也涉及到目的,即不僅涉及到事實問題,還涉及到標準問題,涉及到抽象的道德原理或當前的實際活動問題;就范圍而言,政治哲學主要以系統結構為其特征,這種綜合的政治理論結構包括概念、范疇、方法和體系;就論證標準而言,政治哲學強調連貫性和因果關系。

  盡管中西方學者對政治哲學的理解或表述不一,但對其基本精神和內涵的認識有相似之處,即:政治哲學是關於政治的一般理論,是關於政治一般理論的理論。所謂政治的一般理論,即從紛繁復雜的政治現象中把握政治及其關系的實質,探尋政治的起源、本質、關系、功能、過程、規律、規范、目的、手段等;所謂政治的一般理論的理論,即埃克斯坦所謂的“超理論”。它的研究對象包括政治理論、學說、思想、觀念自身,如政治學基本概念、范疇的確立,政治理論科學體系的建構,政治分析原則與方法的選擇,政治邏輯的普遍本質和內在聯系的規定,政治價值評判及其標準的設置等。這兩大方面的內容勾勒出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即重在價值研究、目的研究、規律研究、原則研究、規范研究、方法研究和理論研究。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在中國沒有成熟的形態,也沒有明顯的階段性,這與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以及思維特性有關。就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的主要特點有:①禮仁結合的本體論。“禮”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范疇,是國傢和社會的規范、秩序、制度的概括與抽象。“仁”是傳統哲學的核心概念,即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系,也意味著社會最高層次的理想境界。禮仁結合,互為目的手段,互為因果關系,構成瞭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框架。②天人合一的神權政治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巧妙地將人、社會,自然糅合在一起,含有一種自然法則的精神,既回答瞭權力的本質問題,為封建等級制提供理論依據,又是一種治國之道或統治之本。“天”是自然,是上帝,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奉天法古、順天因人成為統治者信守的原則。③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從西周“敬德保民”的朦朧意識發展到盛唐時期成熟的民本主義,從反面認識瞭政治運行的基本規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成為統治者調整政治關系,變換統治手法的主要依據,盡管從根本上說這是與統治階級利益相矛盾的。④傢國一體的倫理政治觀。以“傢”為模式解釋“國”,又以“國”的原則規范“傢”,傢國不分,孝忠一體,君臣、父子關系在“齊傢治國”中得到統一。以道德標準取代政治標準,以倫理規范取代政治規范,這就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價值評價和政治統治原則。

  西方政治哲學 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演變大致經過下列階段:①古典時期。柏拉圖從人的本性出發,根據一般的社會哲學原則構想一個理想的政治社會,推導出人與國傢的關系,設計一種由哲學王統治的具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四種美德的“理想國”。亞裡士多德則在《政治學》中對100多個城邦國傢分析歸類,創建瞭政治學最初的一些基本概念,並以實現人類最高的善作為最優政體的標準。他們共同奠定瞭西方政治哲學的基礎。這一時期西方政治哲學是世俗的、自然的,充溢著理想色彩。②神學時期。在中世紀,君權神授、上帝創造國傢是政治哲學論證的唯一主題。托馬斯·阿奎那以其系統、精密的神學政治觀,成為中世紀政治哲學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信仰高於理性,教權大於皇權,上帝的意志是國傢法律的唯一源泉。這一時期的政治哲學淪為神學的奴隸。③理性時期,自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作為確立資本主義統治體系的思想準備,N.馬基雅維利、J.博丹、J.洛克、T.霍佈斯、孟德斯鳩、J.-J.盧梭等一大批思想傢提出並討論瞭許多政治哲學的概念及理論,如自然法則、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主權、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義、分權與制衡、權利與義務、善與惡等。稍後的I.康德和G.W.F.黑格爾以其嚴謹的哲學體系論證瞭國傢的起源、自由與法律、國傢的真理、政體形成、國傢與人等。黑格爾還以哲學傢的深邃思維感觸到國傢背後某種法定性動因。這一時期的政治哲學極大地豐富瞭人類文化遺產,是西方傳統政治哲學最為輝煌的時期。④頹廢時期。19世紀資本主義統治確立,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瞭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的過渡,一批資產階級學者拋棄瞭人類理性,由批判性、建設性走向保守和頹廢。J.邊沁的功利主義、J.S.密爾的自由主義、H.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F.W.尼采的“超人”哲學及其“權力意志論”等,越來越背離科學精神。資產階級的政治哲學與資產階級一同走向頹廢是這一時期政治哲學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19世紀中葉,在資本統治已經確立、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及無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實踐趨於成熟的前提下,K.馬克思同F.恩格斯一道,重新審查瞭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創立瞭歷史唯物主義。他們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社會政治生活,使傳統的政治哲學發生瞭本質性的變革,使之轉化為科學政治觀形態,開創瞭政治哲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是:①從根本上否定瞭確立在神的啟示、人類理性、絕對理念、永恒正義基礎上的政治觀,從社會生產力狀況、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中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並從其中找出解決社會沖突的手段。②尊重社會系統諸因素、條件的相互作用及其歷史發展的辯證運動,從歷史的總體聯系中提示和把握政治及其歷史進程內在的規律性,反對自我封閉在純思維的范圍內。③主張把政治哲學的理論應用於具體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為革命制定正確的策略,對應采取的策略細節的正確性進行有效的判斷,從而創立瞭科學的政治認識論和方法論。

  現狀和展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政治學界風靡一時的科學化思潮使實證研究幾乎成瞭唯一的方法,尤其是“價值中立”口號的出現,人們驚呼政治哲學已經不復存在或正在消失。人們普遍認為20世紀以來沒有權威的政治哲學著作問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政治研究無論采用什麼方法,都離不開政治哲學。這些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湧現的存在主義、實證主義、保守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以及法學派、倫理學派、社會學派和分析學派等都屬於政治哲學的流派或都涉及到政治哲學的領域,包括行為主義政治學本身,當它作為一種方法論時也屬於政治哲學的范疇。因此,政治哲學並未消失,隻是在行為科學沖擊之下,發展較為緩慢,且影響甚微,或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60年代後,隨著J.B.羅爾斯的《正義論》出版,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哲學又出現生機。這不僅因為行為主義政治學和後行為主義政治學同樣未能提供解救社會的良方,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民主、平等、自由的實際要求及理論要求更為強烈和迫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的政治學體系離不開一整套概念、范疇,離不開價值與事實的科學分析和評價,人類政治生活的日漸復雜,需要應用的專業技能,更需要說明的理論和知識,政治哲學不僅需要存在,而且十分重要。但西方政治學界因其利益原則、政治視角和理論基礎的限制,加之政治哲學分化嚴重,各學派隸屬關系不一,明顯帶有所屬學科的特征,一時難以形成相對集中的主題,在短期內還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也就不可能有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