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思想傢亞裡斯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學論著。成書於西元前326年。中譯本由吳頌皋、吳旭初據英國B.喬維特英譯本(1921年修訂版)譯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出版。1965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吳壽彭譯本。

  全書在對100多個城邦政制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從人是天然的政治動物這一前提出發,系統論述瞭什麼是對公民最好的國傢。全書共8卷103章,按內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討城邦、政體等基本理論。認為城邦是至高而廣涵的一種社會會團體,追求最高最廣的善業。人類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經傢庭、村坊而組成城邦。政體按其宗旨及最高統治權執行者的人數,分為正宗與變態兩大類。前者為君主、貴族、共和3種,後者為僭主、寡頭、平民3種。②第2卷,批駁柏拉圖取消私有財產和傢庭的主張,評析當時的各種政制。③第4、5、6卷,論述現實中的平民、寡頭、共和等政體的具體形態、變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是最穩定的政體。④第7、8卷,論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問題。

  《政治學》被公認為西方傳統政治學的開創之作。它所建立的體系和一系列政治觀點,對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