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民族”一詞還指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蒙昧民族、野蠻民族和文明民族,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現代民族等;也指一個國傢或一個地區的各民族,如中華民族、印度民族、伊朗民族、阿拉伯民族等。這種廣義的民族概念,相當於英文的Peoples、德文的Völker、俄文的Народы。

  民族概念 漢文“民族”一詞出現的年代較晚。中國古代史籍中,表達民族概念的詞匯,既有民、族、種、人、部、類等單音詞,又有民人、民群、民種、族種、族部、族類等雙音詞;但尚未發現“民”和“族”兩字連用的情況。最先將這兩個漢字連成“民族”,用以譯述西方nation一詞的,乃是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人。19世紀末葉,“民族”一詞連同西方民族主義思潮一起傳入中國;隨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20世紀初葉得到廣泛運用,成為當時革命派喚醒全國人民以振奮民族精神、抵抗列強侵略、挽救國傢危亡的一面旗幟。

  最早傳入中國的是西歐的民族概念,“民族”一詞常與種族、國傢概念相混淆。如1903年梁啟超介紹瞭瑞士-德國學者J.K.佈倫奇利的民族概念。佈倫奇利認為民族有8種特質:①其始也同居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統;③同其肢體形狀;④同其語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風俗;⑧同其生計(經濟)。孫中山也提出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習慣形成民族的5個力。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學術界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中國共產黨建立後,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民族工作的開展和民族研究的深入,民族概念與種族、國傢概念的區分才逐步明確起來。

  民族不同於種族,種族以人的體質形態上所具有的某些共同遺傳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血型等)為標志,屬於人類學和生物學范疇。而民族則以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傳統文化和心理素質為特征,屬於社會學和歷史學范疇。同一種族的人,通常形成為許多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的人,往往包含有不同的種族成分。民族也不同於國傢,國傢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傢疆界和民族聚居區域,有時是一致的,形成單一成分的民族國傢;但多數情況是不一致的,在一個國傢的地域上居住著眾多民族的情況相當普遍,而同一民族的人們散佈於幾個、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國傢的現象亦非罕見。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傢是多民族國傢,單一民族的國傢隻占少數。

  民族概況 民族屬於一定的歷史范疇,有其發生、發展、演變、消亡的過程和規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組合形式。中國學術界對民族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和社會組織最早形成於哪個時代存有爭議。有些學者根據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論述,認為民族形成於原始社會末期至階級社會初期,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傢的過渡,人們逐漸克服地方局限性而發展為民族;有些學者則根據В.И.列寧和И.В.斯大林的論述,認為民族形成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封建制度消滅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就是民族形成的過程。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以上兩種意見並不矛盾,前者可以看作是古代民族形成過程的上限;後者應該看作是現代民族形成過程的起點。古代民族發展為現代民族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能割裂二者的連續性,更不應將二者完全對立起來。中國學術界對民族消亡的看法則是基本一致的,認為隨著階級和國傢的消亡,民族也將逐漸消亡。當全世界進入共產主義時代以後,隨著各民族的高度發展和共同繁榮,以及各族人民之間愈益廣泛的接觸和日趨頻繁的交往,民族差別和隔膜將逐漸消失,全人類將融合為一個沒有民族區分的整體。

  當今世界上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世界。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兩三千個。其中,既有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又有近代形成的新興民族,也有人口幾萬甚至幾百的小民族。至80年代,1億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個,千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0多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300多個。所有這些民族,其人口總和約占全球50多億人口的96%以上,基本上都是各個國傢的主體民族或主要的少數民族,在國內或國際上均具有一定影響。綜觀世界民族分佈的格局,可以看出:凡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傢和地區,民族整合和民族統一的程度就高,如歐洲,除獨立國傢聯合體的國傢以外,共有60多個民族;而其他各洲,凡是偏僻落後的地區,民族成分就很不規整,小族寡民,孤立隔絕,民族單位為數眾多,顯得十分零散駁雜。

  民族問題 當今世界上不僅民族眾多,而且民族關系十分復雜。人們的民族區分,在現實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廣泛的影響。無論在社會主義國傢或資本主義國傢,還是在第三世界,無論在多民族國傢內部,還是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民族問題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政治問題。

  民族問題實際上是不同民族之間的利害關系問題,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宗教、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在階級社會裡,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在對抗狀態中發生和發展的;突出表現為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沖突和民族鬥爭。民族鬥爭的實質是階級鬥爭,但並不完全等同於階級鬥爭,兩者有時交織在一起,有時交替發生。

  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演變和革命的發展,民族問題的性質和內容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消滅瞭生產資料私有制,鏟除瞭剝削壓迫制度的根源,民族關系基本上已成為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民族矛盾在多數情況下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但是,由於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存在以及歷史造成的民族隔閡和成見,民族問題還會長期存在;如果處理不當,矛盾亦會激化。故而,消除以往剝削階級在民族關系上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解決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增強民族團結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

  不同的民族觀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理解和對待民族問題。到瞭近現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並在各個方面形成對立;從而形成瞭兩種根本對立的民族觀和民族政策──即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出於他們的階級本性,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看法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他們堅持民族主義立場,以本階級的利益充當全民族的利益,以民族矛盾掩蓋階級矛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民族主義起著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具有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民族壓迫的進步性。到瞭帝國主義時期,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已蛻變為民族利己主義、大國沙文主義、領土擴張主義和殖民帝國主義,甚至借助種族主義理論,以“優等民族”自居,統治、壓迫、剝削其他民族,這是一種極端反動的民族主義;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則具有反帝、反殖、反霸、反對種族主義的性質和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一股革命洪流,摧垮瞭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推動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近百個原殖民地國傢獲得民族獨立,這是一種革命的戰鬥的民族主義。此外,在不同國傢和不同地區,民族主義還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表現。在某些多民族國傢,由於聽任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自由泛濫,對國內民族問題不能正確處理,嚴重地影響國傢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在當今世界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和令人困擾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認為:民族不論大小,應該一律平等;民族隻有發展上的先進和後進之別,而無優劣、高低、貴賤之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有多方面的聰明才智,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都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文化寶庫作出瞭自己獨特的貢獻。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更需要所有各民族共同努力。現存社會的民族不平等現象,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剝削階級造成的,它既是阻撓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的障礙,又是引發民族紛爭和動亂的根源。所以,無產階級堅持國際主義原則,主張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