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主教、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亦稱正教(希臘文Orthodxia,意為正統),複因由流行於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來,故又稱希臘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系國傢的正教會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轄,建立自主教會,逐漸形成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目前希臘正教一詞,常用以指使用拜占廷禮儀的東正教會(見希臘正教會、俄羅斯正教會)。

  歷史概要<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以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間,因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矛盾逐漸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兩派在誰居教會首席地位的問題上,爭鬥愈烈。以後歷經6~8世紀的“和子句糾紛”和9世紀的佛提烏分裂,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對意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1054年終於釀成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派教會自9世紀起,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羅斯等國發展。1054年後,拜占廷國勢日益衰落,羅馬教會繼續謀求居整個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十字軍東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東正教普世牧首區被迫遷往尼西亞。1261年,拜占廷皇帝彌迦勒八世帕利俄羅戈斯收復首都,牧首區遷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紀後,拜占廷帝國外憂內患頻仍。東派教會原有的四大主教區已有兩個(安提阿和亞歷山大)為穆斯林占領,另一主教區耶路撒冷則為十字軍建立的拉丁王國所占。15世紀30年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拜占廷發動進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機於1438年召開佛羅倫薩公會議,旨在使東方教會屈服,確立教皇在基督教內的首腦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約瑟二世率領東正教會代表700人參加。會議就煉獄、和子句等教義問題展開爭論。由於東正教會讓步,次年7月會議簽署通過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史稱佛羅倫薩合一。後因東派教會內反對派的抵制,迫使參加會議的東派代表聲明簽字無效,合一終於沒有成功。

  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蘇丹出於政治考慮,對東正教會采取寬容政策,承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被征服的東正教徒總管,其監管范圍包括東正教會四大牧首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君士坦丁堡牧首雖自稱具有普世性,實際上處於被征服地位。16世紀以後,一些國傢、地區和民族的正教會先後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在督管區基礎上成立。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區。以後,使用俄羅斯正教禮儀的教會,常通稱俄羅斯正教。

  自主教會 16世紀以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實際權威性已喪失殆盡。自主教會是指在法規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獨立權並可自選大主教和主教的教會;有時也指不依附教郡都主教管轄的個別教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自主教會多為民族教會,亦有地區性教會。各自主教會間在信仰和聖事上彼此相通,並按傳統的尊稱順序排列:

  君士坦丁堡牧首區  原為東派教會首席大主教區。相傳使徒安德列始建主教座於此。牧首區首腦駐節座堂。從1586年後,設在伊斯坦佈爾北部法那爾的聖喬治教堂(見希臘正教會)。

  亞歷山大裡亞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聖馬可始建主教座於此。總會現設在希臘基菲西亞(見希臘正教會)。

  安提阿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使徒彼得始建主教座於此。現在總會設在大馬士革(見希臘正教會)。

  耶路撒冷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耶穌的弟兄雅各始建主教座於此。管轄巴勒斯坦的正教會(見希臘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在正教傳統的尊稱排列上,位居第五。1589年取得自主地位。以後在北美、芬蘭、日本、朝鮮和中國相繼建立隸屬其管轄的教會和教區。俄羅斯正教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目前實行牧首制,總會設在莫斯科。崇拜禮文使用教會斯拉夫語。

  格魯吉亞正教會 4世紀時格魯吉亞教會屬安提阿大主教區范圍。據史載,羅馬皇帝芝諾在位時,它取得自主地位,並得到安提阿牧首“漂佈者”彼得的同意。此後,格魯吉亞教會首腦尊稱為卡托利科斯。1801年,格魯吉亞並入俄國,該教會也於1817年受俄羅斯正教會委派的督主教管轄。俄國十月革命後,教會重建自主的卡托利科斯。

  塞浦路斯正教會 正教中古老的自主教會之一。教會在塞浦路斯的希臘民族獨立運動中起瞭領導作用(見希臘正教會)。

  塞爾維亞正教會 其所屬教區大部在今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境內。轄31個教區(其中3個在北美)。

  保加利亞正教會 927年,保加利亞教會成為大主教區,屬君士坦丁堡教會管轄。在保加利亞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500年中,君士坦丁堡牧首通過希臘神職人員管理該教會。1870年成立的保加利亞督主教區,直到1945年才為君士坦丁堡牧首所承認。1953年牧首區恢復。目前有12個教區。

  羅馬尼亞正教會 1865年,羅馬尼亞的自主教會成立。1885年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1925年羅馬尼亞正教會成立牧首區。1950年,特蘭西瓦尼亞的東儀天主教徒重返東正教。現有12個教區。禮儀使用羅馬尼亞語。

  波蘭正教會 1924年建立。原屬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管轄。1948年莫斯科牧首同意其自主。

  希臘正教會 一般稱希臘教會。在拜占廷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希臘正教會都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1850年,普世牧首承認其自主地位。希臘獨立以後,希臘正教成為希臘國教。最高首腦稱雅典和全希臘大主教。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 19世紀,捷克地區建立正教會。1910年,有信徒千餘人。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組建正教會。1921年,在喀爾巴阡山區設立穆卡切沃教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穆卡切沃地區並入蘇聯。同時,在蘇聯烏克蘭伏爾希尼亞地區的1萬名信仰正教的捷克移民回到捷克斯洛伐克。現有4個教區。1951年,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承認其自主地位。

  阿爾巴尼亞正教會 原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1937年取得自主地位。

  美國正教會 1794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在當時尚屬俄國的阿拉斯加建立教會。1872年,在舊金山建立第一座屬俄羅斯正教會的主教座堂。1890年,北美已有50萬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移民。1905年,教區中心遷紐約。俄國十月革命後,美國正教會與俄羅斯正教會斷絕關系。一些非俄羅斯民族的東正教會紛紛與本民族的自主正教會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聯系。1922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在美國建立希臘正教大主教區。美國正教會就此分成眾多按民族劃分的教區,並於1924年宣告自治。在這以後,美國都主教區事實上已經自主。1970年美國自主教會建立。1978年信徒人數約100萬。包括近500個牧區。祈禱儀式大都使用英語。除美國正教會外,在北美還有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管轄的希臘正教會和烏克蘭正教會。

  日本正教會 1872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尼古拉·卡薩特金在日本建立。1945~1970年間,屬美洲俄羅斯都主教管轄。1970年,莫斯科牧首承認其自主教會的地位。

  西奈正教會 東正教中最小的自主教區,實際上隻轄有聖凱瑟琳修道院,修士20餘人。該院現保存有大量早期基督教希臘文羊皮卷手稿(見希臘正教會)。

  芬蘭正教會 自治教會。按教會法典規定,自治教會的大主教由所屬牧首區指定。教會事務中,除與其他教會的關系外,教會均可自主決定。奉正教的芬蘭人多源於卡累利阿。1919年,莫斯科牧首區同意它有自治地位;1923年作為自治教會轉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治下。

  教義特點 ①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歷次公會議。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為此乃是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②關於救贖論,註重道成肉身,認為人之得救,在於把有罪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聯合而變成屬於神的、不死的生命。在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關於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東正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瞭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善功隻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隻有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認為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得到報償;③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瞭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馬利亞就成瞭最理想的對象。在東正教中,聖母的名稱有數十種。在東正教各自主或自治教會中,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堂。

  禮儀和聖事 東正教的彌撒實際上把公眾禮拜都包括在內。在專為尚未領洗的慕道者安排的誦讀長篇經文和詩篇的儀式上,東正教仍然保持瞭過去的規模。它十分重視講道,並視之為主教的專職。在信徒彌撒或聖體聖事禮開始前,須先遣散慕道者。彌撒在正教裡是作為祭獻的概念。這是根據《希伯來書》中基督作為祭司的作用的觀念(基督是祭司,是贖罪的犧牲者,是中保)而來。其彌撒儀式,古老而隆重。

  在東正教祈禱儀式中,主要一項是頌唱以9首經文贊美歌為基礎的9首頌詩。據說它起源於7~8世紀的耶路撒冷教會,在早禱儀式中代替經文贊美歌。每首頌詩末節往往都是贊美童貞女馬利亞。教歷中每一節日和聖徒紀念日都有不同的頌歌;還有一種求告耶穌的禱文,教徒認為不斷誦念便極為靈驗。禱文常為“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可憐我吧!”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沙漠中的隱修士,特別是埃瓦留斯·龐蒂丘斯所提倡的內心祈禱。

  奉行的7件聖事是:洗禮、堅振(敷聖油)、告解、聖體血、神品、婚配、終傅。堅持大馬士革的約翰的“變體說”,相信在祭臺上的餅和酒,在祝聖之後,已發生質的變化,成為基督真正的、固有的、能給予生命的肉和血。領聖體是真正領受救主的聖體血,因而也分享瞭主的生命。正教在彌撒祭獻中用發酵面餅(天主教用無酵面餅)。洗禮被視為進入基督教神秘世界的莊嚴儀式,一般要經過數星期的準備,在復活節舉行。領洗禮是浸入水中3次。洗禮由主教主持或在其指導下由司祭進行。嬰兒受洗儀式基本和成人相同,由父母替嬰兒答問,受禮後,也同成人一樣,可立即領聖體。接受新成員加入教會時,繼洗禮之後,要進行敷聖油儀式,以示接受聖靈。司祭用經過主教祝福的含有香液的橄欖油抹於受禮者之額、眼、鼻、嘴、耳、胸、手、足,每抹一處,司祭誦念:“聖靈恩賜的印記”。已脫離正教的教徒重新入教時,也須施行此聖事。其餘聖事與天主教相同。

  在拜占廷教堂裡,內部的陳設和佈置,通常有一屏風將至聖所與教堂中殿隔開。祭壇前方有一大門,兩邊各有一小門。門和屏風上繪有精致的聖經故事、人物、天使長等聖畫像。聖像崇拜雖在聖像破壞運動中受到攻擊,被定為異端,但幾經反復,787年尼西亞公會議終於宣佈廢除聖像崇拜的法令為異端。這一決定被以後的東正教奉為信條。其教義基礎是:由於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采取物質形象,他也能在畫像中表現出來;聖像是一種象征性而非現實性的藝術,是用線條和色彩來表達教會的神學思想和表明上帝啟示的重要形式,同時也展示瞭基督教奧秘的形象化的歷史。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拜占廷教堂的建築藝術對俄羅斯正教會產生瞭極大影響,聖索菲亞大堂成瞭俄羅斯正教教堂建築的楷模。但在教堂內部的陳設方面,俄羅斯正教具有獨特的風格。其典型的佈置是:在祭壇處佈置有許多聖畫像,上繪東正教崇仰的聖人、聖徒等。

聖像屏風

  組織制度  東正教否認天主教“隻有‘使徒教區’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區有權成為牧首區”的觀點,而認為應根據實際情況,如根據國傢或城市在經濟、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設立牧首區。牧首區(大主教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首腦為主教,主教的人選必須是高級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結婚,但不能作為主教人選。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輔祭(或輔祭)。再以下的助祭、誦經士等教職人員無神品。

  節日和教歷 節日繁多。其中以復活節最為重要(又稱耶穌復活瞻禮),稱為節中之節。據尼西亞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復活節,因正教沿用儒略歷,故其復活節日期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歷(即公歷)推算至今約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和希臘正教系的大部分教會改用格列歷;屬俄羅斯正教系的多數教會包括中國東正教會仍沿用儒略歷。除復活節外,還有“十二大節日”。其中3個大節,依復活節為推算標準,稱為移動瞻禮,即棕樹節,又稱主進聖城瞻禮,在復活節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穌升天瞻禮,在復活節後40天;聖三一瞻禮,在復活節後50天。其餘9個為定期瞻禮,即聖母聖誕瞻禮(約9月20~21日,公歷。下同)、榮舉聖架瞻禮(約9月26~27日)、聖母獻堂瞻禮(約12月3~4日)、耶穌聖誕瞻禮(約1月6~7日)、聖母行潔凈瞻禮(約2月14~15日)、聖母領報瞻禮(約4月6~7日)、耶穌顯榮瞻禮(約8月18~19日)、聖母升天瞻禮(即聖母安息節,約8月27~28日)。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許多節日和齋期。

  在中國的傳播 傳入中國的東正教屬俄羅斯正教系統。元代中西交通擴展以後,俄羅斯正教士和教徒曾來中國活動。1665年,以切爾尼柯夫斯基為首的俄國武裝人員侵占中國黑龍江左岸的雅克薩地區,豎木建堡。俄國基廉斯克修道院長葉爾莫根在該地建基督復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該地磨刀石山建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此為東正教傳入中國之始。中國軍隊收復雅克薩後,一部分俄俘押至北京,編在滿洲鑲黃旗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駐地在北京城東北角胡傢圈胡同。為照顧俄俘的宗教生活,清政府將該胡同內一關帝廟,改建為東正教堂,稱尼古拉教堂。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發出派遣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手諭,從1715~1956年,共有20屆俄羅斯傳教士團駐北京。其中1860年前的12屆傳教士團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從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屆傳教士團委派監護官)。當時是沙俄派駐中國的官方代表機構,其任務按照1780年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的指示和沙俄政府1818年的訓令,主要是辦理中俄外交事務,收集情報資料。在華神職人員共46名。但是,從1715~1860年的145年中,有記載的教徒人數隻有200名左名。這個時期的傳教士團,為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起過重要的參謀作用。1860年以後,駐北京傳教士團改由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派遣。其外交職能改由俄國派駐的外交公使辦理。他們利用以不平等條約取得的權利,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內地傳教,出版漢文傳教書籍,培養中國籍神職人員。1900年前後,陸續在哈爾濱、沈陽、旅順、上海、天津、青島、新疆,以及河南省衛輝等地建立教堂。據統計,在1917年前,屬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機構,有教堂37座,神學院1所,男、女學校20所,氣象臺1座,企事業機構46傢,擁有財產150萬盧佈。受洗的中國籍居民逐年增加。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人員大量流亡中國,教徒人數驟增。1922年,駐北京傳教士團更名為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並斷絕同莫斯科正教會的關系,屬流亡在塞爾維亞卡爾洛瓦茨的俄羅斯正教國外臨時主教公會管轄,並相繼在哈爾濱、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設立4個主教區。1923年東北各地有教堂38座,僅哈爾濱主教區就有信徒約30萬人,幾乎都是白俄流亡者。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在東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禱所共67座,信徒急劇下降至2.5萬人(其中哈爾濱市有1萬人),神職人員為155人。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和哈爾濱主教區、新疆教區同設立在慕尼黑的俄羅斯正教臨時主教公會斷絕關系,歸屬莫斯科牧首區。但遭上海教區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區奧西波夫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俄僑相繼離華,1955年莫斯科牧首區阿歷克賽牧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開中國東正教各教區主教和負責人會議,討論中國東正教會自主問題。1956年,自主的中華東正教會成立,由姚福安擔任大主教,俄籍神職人員陸續離華。據1984年統計,中國現有東正教徒8000人左右。1984年哈爾濱市的聖母帡幪教堂恢復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