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主要傳播於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尼,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述,西曆紀元前後,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流行。《太平禦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千餘裏,地皆平博。民十餘萬傢,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經註》引竺枝著《扶南記》中也有“扶南舉國事佛”的記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稱。2~6世紀,東南亞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經與佛教並存和融和的階段之後,雖為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仍然存在。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和佛事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色彩。10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國傢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並加強瞭同錫蘭(今斯裡蘭卡)的聯系,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確定瞭摩訶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大眾中產生瞭深刻影響。18世紀到現代,泰文、緬文、高棉文、老撾文的巴利三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並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老撾 1世紀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曾一度流行於南部地區。14世紀中葉,由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被尊為國教,並確立瞭達磨育特和摩訶尼迦耶兩派僧王制度。16~17世紀,曾一度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修建瞭許多寺塔,雕塑瞭佛像,創立巴利語佛教學校和實行僧侶考試制度。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後,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寺塔被毀,經像被劫,僧侶慘遭殺戮。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佛教又出現復興的氣象,成立全國統一的佛教組織機構,整理出版瞭寮文巴利三藏典籍,並恢復以寺院為主的巴利語教學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瞭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公歷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入。由於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迭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如6世紀上半葉,即有僧伽婆羅和曼陀羅仙等人。9世紀後,已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並行不衰,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為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此後,由於受到外族的影響,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趨於衰微。14世紀中葉之後,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柬埔寨,逐漸推行兩派僧王制度,並定為國教。國王為佛教的當然護持。20世紀初葉,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創辦瞭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瞭高棉字母的巴利語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

  泰國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入。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入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篤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臺建立瞭獨立的部族國傢,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范圍,並接受流行於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為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於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於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傢,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入具足戒儀式。速可臺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臺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臺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傢為僧,開創瞭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傢為僧的先例。他於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瞭本國的宗教。

泰國玉佛寺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為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於兵火。吞武裡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匯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弒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於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傢學者,對已收集的三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定的三藏名為“結集版三藏”或“皇傢版三藏”,共計288篋。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瞭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瞭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為“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為“大眾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隻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 (1868~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瞭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瞭比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時,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三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為45卷,於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緬甸 佛教傳入較早。根據《島史》記載,印度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曾派須那與憂多羅兩位長老到金地傳教,有人認為金地即今之下緬甸塔通地區,但此說不能認為確鑿的史實。公歷紀元前後,從東南印度到緬甸有航路可通,錫蘭與緬甸的交通通過東南印度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因此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過海道傳入的。據驃族(緬甸族一支)古都卑謬發現的碑文記載,5世紀時,錫蘭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紀後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又傳入緬甸的蒲甘地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阿努陀羅王統一緬甸全境,他排斥瞭阿阇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尊阿羅漢長老為國師;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音譯瞭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礎。此後緬甸王朝雖幾經變遷,但一直信奉佛教。13世紀末,蒲甘王朝崩潰,緬甸出現瞭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廟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後歷代國王都將大金塔增高,並敷金箔,增設回廊,形成現代所見的形態。18世紀中葉,緬甸南北朝為雍籍牙王朝所統一,佛教十分繁榮。這個王朝的孟雲王在明恒費時11年建造瞭世界上最大的磚塔和一口大鐘。12~19世紀末,僧伽羅僧伽派和末羅姆摩僧伽派逐漸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1871年,明頓王曾召集各派長老2400人於曼德裡舉行第五次結集,重編緬文巴利三藏,後將全部經典刻在729塊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侶建立瞭佛教組織,參與反英殖民主義的鬥爭。緬甸獨立後,曾於1956年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紀念時,邀請各國佛教界代表,舉行瞭有2500人參加的第六次結集,校勘上座部緬文巴利三藏,印行結集版藏經51卷本。1961年,宣佈佛教為國教,繼又取消國教的地位,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緬甸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

緬甸蒲甘地區佛塔群

  印度尼西亞 在公歷紀元前後,印度尼西亞是海上交通的要沖,居民都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5世紀初,法顯去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及爪哇)時,據他著的《佛國記》所載,當地盛行婆羅門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後,印僧求那跋摩赴華,路經阇婆時,已見佛教甚為流行。據中國史籍《宋書》、《南史》和《梁書》的記載,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廣信佛法,崇仰三寶。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地區建立瞭室利佛逝王國。中國高僧義凈往返印度時都在此落腳,據其所述該地大小乘並舉;但從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觀世音菩薩和多羅菩薩信仰也很普遍。8世紀初,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金剛智,曾在室利佛逝滯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剛智為師。可見8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特別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紀以後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馬來半島發展,當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馬來半島建立瞭大批密教寺院,民間亦多信奉者。

  5世紀以後佛教在爪哇廣為流傳。8~9世紀,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蓮特拉王朝諸王,都信奉大乘佛教與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瞭很多寺院,如世界馳名的婆羅浮屠大寺,高達十層,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莊嚴雄偉,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觀。(見彩圖)

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大寺

  10世紀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編集瞭著名的佛教教義書《聖大乘論》。13世紀庚·安祿在東爪哇創建的新訶沙裡王朝和14世紀韋阇耶建立的滿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濕婆派的混合物。他們把佛陀和濕婆看作一體,在崇拜的對象中雜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後,佛教和濕婆派的信仰逐漸衰落,以致絕跡。

  越南 盛傳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僅流行於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信徒僅及大乘佛教的10%(見越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