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譯波裡比阿、波利比。古希臘政治傢、歷史學傢、政治思想傢。生於伯羅奔尼薩斯半島的麥加洛波利斯。長期受柏拉圖、亞裡斯多德學說的影響,曾是阿哈伊亞同盟的知名政治傢。第三次馬其頓戰爭(西元前171~前168)後,被當作人質送往羅馬。在羅馬17年間,廣泛結交政治傢,四處搜集文獻資料。為探究羅馬興盛的原因,他第一個系統地考察瞭羅馬的政治制度,寫成40卷的《歷史》(又譯《羅馬史》、《通史》,今存前5卷及其他各卷片斷)。其中第6卷集中表達瞭他的政治思想。

  波利比奧斯認為國傢的興衰決定於政體的優劣。政體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則,由一種形式過渡到另一種形式,周而復始。君主政體蛻化為暴君政體;暴君政體被廢除後,建立起貴族政體;貴族政體又蛻化為寡頭政體;寡頭政體被廢除後,建立起民主政體;民主政體又蛻化為暴民政體;暴民政體走向極端,必使專制君主重新統治國傢。他認為瞭解這一循環法則,利於預測政體演變的趨勢。為瞭保障國傢的穩定,防止政體的腐敗,波利比奧斯提出建立混合政體的主張,即將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三者的長處融合起來。他認為羅馬實行的正是這樣一種政體。執政官是君主政體的因素,元老院是貴族政體的因素,公民大會是民主政體的因素。這種政治制度的優點在於,國傢的三種權力互相幫助,互相牽制。一種權力如果意欲壓迫別的權力,其他兩種權力便會加以抑制,從而有效地防止任何一種權力過於強大以至發生衰敗,使國傢在任何時候都能趨於安寧和繁榮。

  波利比奧斯在向古代羅馬傳播希臘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瞭貢獻。他所提出的混合政體權力制衡思想明顯地影響瞭古羅馬政治傢M.T.西塞羅,進而成為近代分權學說的理論淵源,並被法國思想傢孟德斯鳩和美國憲法起草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