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西元前6世紀由瑣羅亞斯德在波斯東部創建,以後傳播到亞洲不少地區。3~7世紀,波斯薩珊王朝曾奉為國教。7世紀阿拉伯人統治波斯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該教在本土逐漸衰落,但在印度的波斯移民帕西族中迄今仍很盛行。該教奉《波斯古經》為經典,主張善惡二元論,其教義對基督教、摩尼教、諾斯替教以及希臘哲學中的一些流派都有影響。瑣羅亞斯德教大約在6世紀由中亞傳入中國漢地,隋唐時期一度很流行。南宋以後,,未見於中國史籍。

  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湧入伊朗高原,創造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他們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執政後,為瞭統一波斯的需要,獨尊阿胡拉·瑪茲達,力圖貶低部落的氏族神臺瓦等。其後繼者塞齊斯等追隨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稱為阿胡拉·瑪茲達的使者,聲稱神的意志通過皇帝宣示人世。據考證,瑣羅亞斯德的庇護者維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親,瑣羅亞斯德也獨尊阿胡拉·瑪茲達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的宗教為祭司階層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瑪茲達,反對惡靈,對死者實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聯系起來,認為該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後時期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波斯進入希臘化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瞭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瑪茲達及其僚神成瞭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米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

  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創建後,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取得瞭國教的地位。薩珊諸王都兼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等。他們搜集、整理希臘化時期散佚的經典,編纂瞭《阿維斯陀》,使該教教義有瞭具體、明確的內容。5世紀時,該教一部分教徒在瑪茲達克的領導下,進行瞭一場社會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間,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瞭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起義。薩珊王朝先後采取欺騙與高壓的政策,起義終於被鎮壓。

  6 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裡發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在依法納稅後容許其保持自己的信仰;但不久就大規模地以武力強迫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殘留在波斯本土的該教教徒,被稱為迦巴爾(異教徒)。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約有1.7萬人,分佈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另一部分教徒從8世紀初由波斯遷往印度西海岸古紮拉特等地後,與迦巴爾失去聯系,至15世紀中葉後又恢復聯系。17世紀後,他們在孟買附近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被稱為帕西人。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帕西人約有10萬,大都經營工商業,在印度經濟生活中有重要影響。

  經典 主要是《阿維斯陀》,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最早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希臘亞歷山大征伐波斯時被焚,僅存1卷。3世紀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頭流傳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薩珊王朝建立後,這項工作又繼續進行,在沙普爾二世執政時期最後完成《阿維斯陀》21卷。該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和教義。現有的《阿維斯陀註釋》為9世紀以後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維語(缽羅婆語)翻譯和寫作,由若幹分散的經典匯集而成;分為6個部分:①耶斯那,即祭祀書。祭司向神供獻祭品時所唱的贊歌,是《阿維斯陀》的主體;其中《伽泰》(意譯為《神歌》)是整部經的最古部分,共17章。它所使用的語言、韻律、格式與《阿維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樣,主要是韻文。很多學者認為,它是公元前6世紀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據說《伽泰》是瑣羅亞斯德本人說教的記錄,因此是教徒日常必讀的經文;②維斯帕拉特,即眾神書,也稱為小祭祀書。內容是有關對各種守護神等的贊頌;③維提吠達特,即驅魔書;④耶斯特,即贊頌書。內容是對各種神祇和天使的贊頌;⑤庫爾達,也稱“小阿維特斯陀”,即短的贊歌或祈禱書;⑥其他零星和片斷的頌歌。從內容看,該經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話、傳說、歷史等的匯集。有些在瑣羅亞斯德以前就已出現,瑣羅亞斯德教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編纂。

  此外,還有用帕拉維語、波斯語或印度地方語寫作的經典和歷史文獻。重要的有:《那斯克》,為《阿維斯陀》提要,成書於9世紀;《宗教行事》,有瑣羅亞斯德教百科全書之稱,闡述該教哲學、道德和教史等,成書於9世紀;《創世記》,描述世界的創成、被創造物的性質、善與惡、末世審判等,成書於9或11世紀,現存有波斯和印度的文本。另外,瑣羅亞斯德教徒從波斯遷居印度後用波斯語或其他文字寫作的《伊斯蘭的神學者》及《塞犍傳奇》(現存最早的是1692年寫本),敘述瑣羅亞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陸傳播的歷史等。

  教義 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他們宣稱:在原始的時候,存在著善和惡的兩種神靈,他們都具有創造的力量,並組織瞭各自的陣營。善神阿胡拉·瑪茲達(意為智慧之主)是光明、生命、創造、善行、美德,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善神的對立者是惡魔王安格拉·曼紐或稱阿裡曼,它是人格化瞭的黑暗、死亡、破壞、謊言和惡行等一切罪惡的淵藪。阿胡拉·瑪茲達與安格拉·曼紐擁有各自的僚神或眷屬,進行瞭長期的反復較量和鬥爭。阿胡拉·瑪茲達終於戰勝安格拉·曼紐,即善戰勝瞭惡,光明代替瞭黑暗。

  在善的王國中,阿胡拉·瑪茲達是最高的、唯一的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光明和黑暗王國的主宰者,人間恩惠的施與者,末日的審判者和報應的裁判者。阿胡拉·瑪茲達伴隨有僚神和守護神,即大天使、小天使等。大天使的波斯語,原意為神聖的不死者,他們和主神一起活動並表現瞭主神的屬性。據《阿維斯陀》說,大天使有聖靈、善思、天則或正義、虔敬或隨心。王國或理想國、完善或完璧、不朽等;在大天使中正義、善思、王國屬男性;虔敬、完善、不朽屬女性。據後期瑣羅亞斯德教神話,在阿胡拉·瑪茲達與安格拉·曼紐的鬥爭中還創造瞭諸僚神(小天使)和守護神。僚神有屬於精神的,如忠直、公正、信約、勝利、寬大、貞節、安寧、教法、智慧、真言等;也有屬於物質的,如日、月、火、水、地、風、空、星等。守護神則有護畜神、役從神等。此外,與上述大天使相應的擬人化或物化的象征是:善思──牛,天則或正義──火,王國或理想國──金屬,完璧或完善──水,不朽──植物。

  在黑暗王國魔王安格拉·曼紐管屬之下也有很多魔眾,如與善思對立的是惡思,與正義對立的是不義等。在這些魔眾中最重要的是,在魔王直接指揮之下的法曹或判官埃斯瑪,其職司是散佈疾病和死亡,玷污大地等。

  據《伽泰》所述,阿胡拉·瑪茲達與安格拉·曼紐原是孿生。但前者在戰勝後者的過程中逐漸成瞭宇宙的主宰者,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的統治者,變成瞭唯一的、最高的存在,因此瑣羅亞斯德教也常常被視為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的一神論。在瑣羅亞斯德教的發展過程中,有些神學傢為瞭解決阿胡拉·瑪茲達與安格拉·曼紐對立的矛盾,從理論和邏輯上又假定瞭在他們之上有一個最高的實體──佐爾文(意為無限時間),佐爾文是阿胡拉·瑪茲達和安格拉·曼紐的父親和主宰。這種理論雖然在1世紀安息王朝時就被視為異端並被排斥,但它一直以偽裝的形式流傳至今。

  據瑣羅亞斯德教的說法,阿胡拉·瑪茲達為戰勝安格拉·曼紐,特意創造瞭世界作為他們鬥爭的場所,因之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鬥爭過程也就是世界創造和劫滅的過程。該教把世界的歷史進程劃分為四個時期,每一時期為3000年,共歷1.2萬年。第一時期,阿胡拉·瑪茲達創造瞭精神世界,但不賦以物質形式,他所創造的都是靜止不動的,因而也是不朽的。第二時期,創造瞭物質世界,首先創造瞭火,即無限光明,無限光明被描繪為“從遠處可見的光輝、凈白和圓照”。同時用泥土塑成瞭伽玉瑪特,即“原人”,伽玉瑪特四肢高聳,光輝象太陽一樣,後受安格拉·曼紐及其僚神的攻擊,不久即死去,但其種子被保存下來,40年後,從種子生出人類最早的一對伴侶,這對伴侶象大黃樹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這就是人類的始祖。在這個階段中,魔神已侵入瞭物質世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戰鬥。第三時期,阿胡拉·瑪茲達與安格拉·曼紐在世界中進行猛烈的鬥爭,經過反復較量,阿胡拉最終取得瞭勝利。在創世9000年時,瑣羅亞斯德根據神的意志應時誕生。他的誕生表示世界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曙光的時期,也就是在“真宗教”啟示下,人類有瞭光明的歷史。第四時期,瑣羅亞斯德統治瞭世界,他為瞭把新宗教傳遞下去,派他的三個兒子分期回來,第三個兒子阿斯特瓦特·埃雷塔,人們稱之為救世主(索希揚),徹底肅清瞭魔眾,引導人類進入瞭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從而使人類完成瞭最高的歷史使命。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在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對峙中,人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自由意志,個人是自己命運的決定者。該教還進一步把人的活動概括為思想、語言和行為三類,在每一類中又分為善惡兩種。並把三善、三惡與天堂、地獄之說結合起來。從善者可以進入天堂,第一步進入天堂的善思天,第二步進入善語天,第三步進入善行天,最後進入無始的光明天,也就是極樂世界。

  該教主張善惡報應,靈魂轉世和末日審判。他們相信一個人死後,其靈魂在四天內還停留在死者的頭部附近,回憶和檢查他畢生的思想行為,第四日後進入“裁判之橋”,如果這個人的靈魂是善的,在那裡接待他的是綺麗少女。在法曹米特拉及其兩個助手斯羅屍和羅什紐的面前進行嚴肅的審判。法曹權衡死者生前功過,判決上天堂或下地獄。善的靈魂通過裁判之橋後,還要根據他生前的善思、善語、善行,分別進入星界、月亮、太陽和天堂。惡的靈魂在通過裁判之橋時如履尖刀,從橋上墮入地獄。地獄共分四層,根據罪惡的不同程度分層懲罰。按照瑣羅亞斯德教的說法,不論進天堂還是入地獄的靈魂,在終世末劫之時,都還要受到最後審判。經過最後審判,惡的靈魂滌凈罪惡,也可和善的靈魂一起復活,共同進入光明王國。

  宗教儀禮 ①聖火。瑣羅亞斯德教認為,火是阿胡拉·瑪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火的清凈、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因之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對火的禮贊是教徒的首要義務。在古波斯,聖火還有祭司、貴族、騎士和農民的等級之分,代表不同的權利。目前在伊朗、印度的拜火廟中都設有祭臺,在教徒傢中和工作場所也燃點聖火,點燃和保存聖火都要舉行繁復的儀式,並使用特制的器具。

  ②新生禮。該教規定男女到7歲(印度)或10歲(伊朗)時要舉行入門儀式,由祭司授與聖衫和聖帶作為教徒的標幟。聖衫用白麻佈縫合,前後兩面象征過去和未來,含追思祖先、嘉惠子孫之意。聖帶代表正確的方向,用72支羊毛線織成,長度能圍腰3圈,72支象征《阿維斯陀·耶斯那》的72章,3圈指善思、善語和善行,聖衫和聖帶要終身佩用,以示不忘。

  ③清凈儀式。通常可分為三種:(a)小凈。教徒在起身、便溺、進膳前後要洗滌身體裸露部分並誦讀經文;(b)大凈。在新生禮、結婚或分娩時要在祭司主持下進行全身沐浴;(c)特凈。主要為將從事神職工作或搬運死屍者舉行,須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條狗的註視下,用水、砂、牛尿等進行沐浴,以此滌除心身污穢和驅除惡靈,一般歷時九天。

  ④葬禮。該教視水、火、土為神聖,故反對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實行“天葬”(或稱鳥葬)。這是波斯古代葬禮的遺俗。教徒死後,屍體要送入“寂沒之塔”。塔一般建築在山丘上,塔頂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內分內中外三層,分別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屍骨。舉葬時,先將屍體放在塔頂石板上讓禿鷹啄食屍肉,留下屍骨經烈日曬幹後,再投入井內。這種葬禮在近代城市中很難舉行,現已有某些改變或代之以易行的方法。

  教階 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統稱為麻葛,意為從神那裡得到恩惠的人,原指古代波斯的祭司階層,後為該教沿用,並在被薩珊王朝定為國教後,逐漸形成教階。教階中最高的為祭司長(達斯托拉姆)和大祭司(達斯托爾)。祭司長、大祭司管理一個或幾個寺廟,主持重大祭祀。其次為祭司或教士(麻培特);再次為助理祭司或事火祭司(埃爾伐特)。祭司一般出自聖職傢庭,父子世代相承,嫁娶對象隻能在聖職傢族中選擇,任職前要學習經典,熟悉祭祀儀式、儀軌。

  在中國的影響 瑣羅亞斯德教在薩珊王朝時盛行於中亞各地,7世紀中葉穆斯林統治波斯、占有中亞後,大批教徒向東遷徙。其時,新羅僧人慧超適路過中亞,他在《往五天竺國傳》中記載:“從大食國已東,並是胡國,即安國、曹國、史國、石騾國、米國、康國……總事火祆。”當時中國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國、疏勒、於闐等地也流行該教。何時從中亞傳入漢族地區,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在唐以前的中國的經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關火祆教的記載。但一般認為,波斯於518年通北魏,與波斯鄰近的滑國(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於516年通梁,這兩國皆信奉火祆教,因之火祆教傳入漢族地區的時間當在516~519年間。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時被稱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稱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國的天神。該教傳入中國後曾受到北魏、北齊、北周、南梁等統治階級的支持。北魏的靈太後率領宮廷大臣及眷屬幾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齊後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鄴,今河南臨漳縣)出現瞭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廟,一時蔚成風氣。北周的皇帝也曾親自“拜胡天”、“從事夷俗”。從北魏開始,北齊、北周相繼在鴻臚寺中設置火祆教的祀官。唐朝在東西兩京都建立祆祠,東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這些祠廟中“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極一時之盛。另外,在絲綢之路上的磧西諸州也隨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還設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薩寶府官,主持祭祀。薩寶府官分為薩寶(中國史籍也稱薩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信徒擔任。唐時中國疆域遼闊,海外貿易發達,唐王朝之所以采取這種措施,一方面是為瞭尊重外國僑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為瞭與波斯、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系,有著政治和商業上的目的。唐會昌五年(845)武宗在禁傳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的同時,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許多祠廟都被拆毀,僧侶被勒令還俗。但至大中(847~859)年間即弛禁。以後經五代、兩宋猶有殘存,民間仍有奉祀火神的習俗,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南宋以後,很少見諸中國典籍。以後,在中國內地基本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