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的稱謂。又稱波斯教、彌施訶教。428 年聶斯托利派與當時作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正統派分裂後,日漸向東傳播。約5~6世紀經敘利亞人從波斯傳入中國新疆,7世紀中葉傳入內地。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別。

  簡史 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唐貞觀九年(635),大秦國(中國對羅馬帝國及東羅馬帝國之古稱,或指敘利亞)主教阿羅本到長安,唐太宗給予優渥的禮禮遇,請其在皇帝的藏書樓翻譯聖經,並時在內室垂詢問道。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準其傳播,由朝廷資助在長安義寧坊建造波斯寺(後改名大秦寺,即景教禮拜堂)一所。唐太宗死後,高宗李治繼承太宗寬容的宗教政策,當時除長安外,“於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滿百城”,景教得到很大的發展。高宗仍尊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保持其景教大總管的地位。武則天稱帝後,大力提倡佛教,景教一度受到壓制和打擊。玄宗執政期間,恢復瞭唐太宗時對宗教的寬容傳統。他曾命眾兄弟到景教寺設立神壇,並修復被毀壞的建築物,還將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5 位皇帝的畫像安置在寺內,並飾以百匹絲綢。玄宗還曾召集景教傳教士在興慶宮“修功德”(做禮拜)。其後,肅宗李亨、代宗李豫以及名將郭子儀等均表示支持與保護景教。景教徒伊斯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曾起過重要作用。代宗曾在自己的壽辰“頒禦饌以光景眾”。及至德宗李適,雖極力提倡儒道釋三教調和,但對景教仍有好感。唐武宗李炎即位後,鑒於“僧尼耗蠹天下”,在道士趙歸真的慫恿下,於會昌五年(845)下令禁佛。景教亦被波及,並以“邪法不可獨存”而受到很大打擊;一度中絕於中原地區(唐末至五代北宋之間,中國西北邊陲地區景教的活動仍然十分頻繁)。13~14世紀元朝政權建立後,景教再度進入中原,並向南北各地擴展。約於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景教已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主教座。除大都外,福建泉州已成為南方的景教中心,揚州、杭州、昆明以及甘肅等地,先後建造瞭景教寺。元至順元年(1330),據稱景教徒已超過3萬人。當時景教徒與來自歐洲的天主教傳教士,皆被稱為也裡可溫。

  文獻 ①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概述景教於貞觀九年從波斯傳入中國後的活動和基督教教義的唐代碑刻。簡稱景教碑。唐建中二年(781)立,明天啟三年(1623)在盩厔(今陜西周至)出土。碑高2.36米,寬0.86米,厚0.25米,上端刻有十字架,碑底和兩側有古敘利亞文教士題名,碑額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碑文計1780字,景凈撰,呂秀巖書。現藏西安陜西省博物館。碑文分序文和頌詞兩部分。序文較長,首先簡略述及基督教基本教義,然後記述瞭阿羅本受到唐太宗禮遇,景教在唐太宗、高宗、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六位皇帝支持下在中國140餘年的活動經過。頌詞較短,多是對上述六位皇帝的歌頌。在教義方面,碑文對上帝造物,人類始祖受撒旦誘惑而墮落,三位一體的救世主降臨人間,施洗拯救眾人等基督教義都扼要提及,但沒有涉及聶斯脫利派的基督二位二性主張。碑文作者波斯人景凈是景教傳教士,任“中國教父”、“鄉主教”、“長老”,曾參加佛經翻譯工作,與僧侶亦有來往,因此景教碑文中頗多佛教用語。

  ②《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基督教會普遍使用的《榮歸主頌》唐代漢譯本,譯自敘利亞文,譯文帶佛教語氣。譯者景凈。20世紀初出於敦煌石室,現存巴黎國立圖書館。三威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威嚴,蒙度系得蒙救贖之意。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敦煌本)

  ③《尊經》。為向“法王”與經書禮贊(祝福)之作。所謂法王是在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之後,列舉的22位聖徒,其名字皆由敘利亞文譯音,其中能辨認的13位,多系新舊約中的人名。經內列舉禮贊的35部經書目錄,多系敘利亞文的音譯或意譯,尚難識別。

  此外,尚在敦煌發現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志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一神(天)論》、《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贊》等景教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