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派之一。因反對嬰兒受洗,主張隻對理解受洗意義的信徒施洗,洗禮採用全身浸入水中,不用點水於額方式,故名。17世紀初,曾受再洗禮派影響的英國牧師史密斯創立施行浸禮的小團體。有人將其視作浸禮宗的起源。也有人將其淵源追溯到16世紀的再洗禮派和中世紀一些主張類似禮儀的派別。

  在17世紀英國清教徒運動中,流亡荷蘭的分離派清教徒在史密斯領導下,於1609年根據自己對新約教會理論的理解,組成浸禮教會,後併入再洗禮派殘存成員所組織的的門諾會。1612年,反對合並者在赫爾韋斯帶領下另組浸禮教會,因信奉J.阿明尼烏主義,認為基督乃為普遍救贖人類而死,故稱普救浸禮派。1638年,部分非分離派清教徒在斯皮爾斯伯雷領導下退出雅各佈的獨立教會,組成浸禮教會,因信奉加爾文主義,認為基督特為救贖選民而死,故稱特救浸禮派。兩派都認為教會是僅由信徒組成的自治團體,應按新約教會模式進行管理。普救浸禮派信徒後多轉入貴格會。浸禮宗的主要傳統為特救浸禮派所沿襲。

浸禮

  浸禮宗多數教會的特點為:①在一切信仰與實踐問題上,最高權威是基督與《聖經》,信經與禮文均不足為憑;②隻對信徒施洗,因為洗禮是基督徒的標志,而基督徒是自覺的信仰者;洗禮應根據聖經將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並以三位一體上帝之名進行,象征信徒分有基督的生命、與基督同受死與復活;③教會由信徒即有信仰和體驗的人組成,教會生活的基礎是信徒與上帝以及信徒之間的盟約。反對教階制和教區制;④在教會生活中,所有基督徒一律平等,因為每一基督徒都是聖徒,在教會事務上都有權力,牧師執事等隻有特殊責任而無特殊地位。在教會組織原則上,浸禮宗采用公理制,認為在基督之下基本權威屬於地方會眾。會眾可以接納與開除成員,聘任牧師,按基督精神安排教會內的宗教生活。由會眾代表組成的各級聯合會、均無權控制地方教會,隻負責辦理共同關心的傳教、教育和慈善事務。崇拜形式與歸正宗、公理宗等接近;著重讀經、講道、唱贊美詩,禱告多為即興之語而非預先寫就。

  17世紀英國革命時期,浸禮宗發展很快,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轉入地下。1689年寬容法案通過後,該宗獲得法律保護。19世紀其發展進入高潮。1813年,特救浸禮派組成總聯盟,後發展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浸禮宗聯盟(187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浸禮宗在英國的影響漸微。美國浸禮宗在殖民時期曾遭受迫害。1639年,威廉斯在美國普羅維登斯創立第一個浸禮教會。1641~1648年間,克拉克在紐波特創立的特救浸禮派教會在各地相繼建立。美國獨立後,各地浸禮宗聯合會紛紛建立,特別是在農村和西部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移民中發展迅速,成為南部各州最大的宗教團體。19世紀中葉,美國浸禮宗因廢奴問題而分裂。1845年南方浸禮宗大會成立,1907年北方各州浸禮宗教會成立北方浸禮宗大會,1950年改稱美利堅浸禮宗大會。美國黑人在奴隸制廢除後也自組教會,現有約1000萬人,占美國黑人教徒總人數的66%以上,該宗為美國人數最多的新教宗派。

  1836年浸禮宗傳入中國,主要傳教區在沿海各省及西南等地,分為浸信會(傳自美國南浸會)、浸禮會(傳自美國北侵會)和英浸禮會等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