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張基督教應以爭取被壓迫、被剝削而處於“非人”的貧困中的人們,獲得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解放為宗旨的基督教神學思潮。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等地區。宣導並全面闡釋解放神學的是秘魯天主教神父古斯塔沃·古鐵雷斯。解放神學其他思想傢主要有巴西的阿爾維斯、阿斯曼和博夫,阿根廷的博尼諾和杜塞爾,智利的加利萊亞和穆尼奧斯,烏拉圭的塞貢多,墨西哥的巴列和比達爾等。

  形成 解放神學發軔軔於60年代後期。1968年在哥倫比亞麥德林舉行第二屆拉丁美洲主教會議上,廣泛討論關於和平、公義、貧困、發展、解放等問題,並在會議正式文件中首次突出瞭“解放”的觀念,反對並取代開發主義(或發展主義)的觀點。此後,在拉丁美洲各地相繼舉行神學討論會,使解放神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古鐵雷斯於1971年發表瞭《解放神學》一書,對解放神學作瞭全面的闡述。此後,在拉丁美洲、北美和歐洲又舉行瞭一些重要的國際神學會議討論解放神學。1979年在墨西哥普埃佈拉舉行的第三屆拉丁美洲主教會議上,解放神學受到天主教會保守勢力的排斥,但仍得到不少與會主教的支持。1984年8月,羅馬教廷 教義聖部頒佈訓令指責解放神學的一些觀點;並於次年命令巴西解放神學傢博夫保持沉默,從而引起博夫和巴西10名主教的抗議。國際上對於解放神學傢紛紛表示同情和支持。受解放神學影響的教會(主要是天主教會)人士還積極投入社會活動。

  理論 根據解放神學傢的解釋,解放神學是“根據上帝的道對基督徒的實踐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他們理解“解放”的意義有三個互相聯系的層次:被壓迫的人民和社會階級要從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不平等地位中獲得解放;通過歷史觀的解放對自己的命運自覺地負起責任,通過自己的整個生活和歷史來造就自己,造成新人,造成本質上不同的社會;基督把人從罪中解放出來。他們認為解放是拯救的另一種說法,即在今天的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把人的得救從生活中表現出來;解放神學不是政治解放的神學,但政治解放是拯救的一個方面。

  解放神學強調實踐,即思考和行動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它還特別肯定窮人作為“上帝兒女”的地位,並站在窮人一邊。解放神學提出“解放的靈性”的觀點,認為靈性是“受聖靈感動以生活體現福音的一種具體方式”,並認為“解放的靈性”是在對耶穌的忠信和為窮人而獻身這兩者間辯證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解放神學註意以社會科學為工具,認為神學不再是同哲學傢和歐洲神學傢對話,而是在拉丁美洲具體現實中同社會科學對話。解放神學的出發點是基督教信仰,但在某些方面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如對人類社會的階級分析,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等。古鐵雷斯指出解放神學“不是停留在反映世界,而是力圖成為使世界得到改造的過程的一部分”。解放神學還強調“行道”重於“正統”,即有正確的行為實行真理比有正確的信仰贊同真理更為重要。

  解經 解放神學主張聯系現實處境和實踐重新讀經解經,有人還把歷史比作“另一部聖經”而主張將其聯系起來一起讀。解放神學特別重視的聖經內容,主要有《舊約·出埃及記》(指出上帝在歷史中站在被壓迫者的一邊,使被壓迫者得解放)和《耶利米書》22章13~16節(指出認識上帝就是實行公義,譴責不義),《《新約》·路加福音》1章46~55節的“尊主頌”和4章16~30節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講道(指出福音的信息是“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馬太福音》25章31~46節末日審判的比喻(指出要在受苦的人們中間認識基督)。在基督觀方面,解放神學認為基督表現瞭創造和拯救的聯系,基督的拯救體現於人類歷史中的解放,認識基督就是以行動跟隨基督。解放神學主張“教會不是中心”,而是拯救的聖禮和解放的記號。教會要發揮先知譴責不義的作用,為窮人和被壓迫者宣傳福音,“走向人民的教會”。

  受到解放神學的影響和鼓勵,20世紀70年代以後,還陸續出現北美的黑人神學、婦女神學,南朝鮮的民眾神學,菲律賓的鬥爭神學等。有人把這些神學總稱為政治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