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1870 年羅馬教皇在義大利中部擁有領土主權的政教合一國傢。4世紀,羅馬主教向羅馬帝國皇帝要求贈予羅馬城周圍的財產(後通稱聖彼得教產)。321年後,君士坦丁一世將拉托蘭宮贈給羅馬教會,是為羅馬教會合法擁有財產之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名義上由拜占廷帝國代表拉文納總督代行皇帝職權,但在羅馬,實際權力操於教皇手中。教皇與法蘭克王國建立密切的政治關係,擴大瞭教皇的權勢和影響。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為酬答教皇支持其篡位,迫使倫巴德人放棄拉文納等佔領地,,將意大利中部大片領土贈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此為教皇國之始。

  774年,查理曼大帝又將貝內文托和威尼斯等城贈予教皇,教皇國版圖逐漸擴大。此時,歐洲流傳偽造的所謂君士坦丁禦賜教產諭,內稱羅馬及羅馬帝國西部地區世俗統治權屬於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一世及其後繼人。此文件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前的7個世紀中,一直被教皇當作爭奪世俗權力的依據。9~10 世紀,封建領主興起,教皇在名義上仍擁有教皇國領土。11世紀起,教皇國勢力逐漸增強,12~13世紀為其鼎盛時期。阿維尼翁教皇時期,教皇國內部要求地方自治,許多城市實際在封建貴族統治之下,英諾森六世為重新恢復教皇權勢,派樞機主教阿勃諾茲為特使去意大利,成功地重建教皇國秩序,使教皇得以在1377年重返羅馬。16世紀初,教皇朱裡亞二世結束法國在拉文納的統治,教皇國疆界也有擴大。1527年奧地利占領羅馬,教皇國被承認為獨立國傢。1791年法國吞並教皇在阿維尼翁的領地。1798年拿破侖進駐羅馬,迫使庇護六世放棄教皇國領土,並取消其世俗權力,成立羅馬共和國。1800年庇護七世重建教皇國。9年後拿破侖又將其並入法國版圖。1815 年維也納會議恢復教皇國,委托奧地利保護。1859~1860年意奧戰爭後,教皇國三分之二領土和四分之三臣民被並入撒丁王國,隻是靠法國的保護,才勉強保持羅馬及其周圍地區。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軍撤出羅馬,意大利王國得到統一。羅馬被定為意大利首都後,教皇國事實上已不存在。

  1929年墨索裡尼同庇護十一世簽訂拉托蘭條約,正式承認教皇擁有獨立的梵蒂岡城國的主權,從此教皇國的名稱不再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