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И.列寧

  蘇聯共產黨的組織者和蘇維埃國傢的締造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導師。

  生平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奇·烏裡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生於辛比爾斯克(今俄羅斯烏裡揚諾夫斯克)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傢庭。1887年中學畢業後進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不久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庫什基諾村。1889年移居薩馬拉,組織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1893年8月到彼得堡,開始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而工作。1895年秋,創立“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2月被捕入獄,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東部。1900年初流放期滿,旋即出國,在日內瓦同Г.В.普列漢諾夫等人創辦《火星報》,批判崇拜自發性的機會主義觀點,著重闡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成為佈爾什維克的思想領袖,領導建立瞭佈爾什維克黨。1905年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瞭領導革命,同年11月由國外回到彼得堡。革命失敗後,1907年底再度出國,在國外為團結、教育、組織佈爾什維克幹部做瞭大量工作。1912年1月領導召開黨的第六次代表會議,把孟什維克清除出黨,使佈爾什維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背叛進行瞭堅決地鬥爭,捍衛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瞭沙皇專制,4月初列寧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領導佈爾什維克黨為奪取政權進行準備。11月7日,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從此,領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的黨和人民,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粉碎外國武裝幹涉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行瞭一系列的鬥爭。1919年3月主持召開第三國際成立大會,領導瞭第三國際的前期工作,1924年1月21日病逝於莫斯科。列寧一生寫下大量著作,極大地豐富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1894)、《怎麼辦?》(1902)、《進一步,退兩步》(1904)、《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1905)、《第二國際的破產》(1915)、《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國傢與革命》(1917)、《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等。

  主要政治思想 列寧的政治思想在他整個理論中占有突出地位。主要貢獻有:

  建立新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思想 列寧通過對自覺性和自發性的關系、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關系、革命理論和工人政黨的作用的論述,闡明瞭建立獨立新型政黨的必要與可能,指出隻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是工人階級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是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體,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革命傢組織為核心。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無產階級政黨以其思想上的一致和鐵的紀律而強大有力。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無產階級掌握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思想 針對孟什維克認為資產階級革命隻能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錯誤論調,列寧指出有各種各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現資產階級革命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決定這些差別的是看領導權掌握在誰手裡。他認為無產階級是俄國最先進和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已經組成社會主義政黨,力量已大大增長,能夠而且應當在民主革命中起領導作用。俄國資產階級同沙皇政府、地主階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比歐洲1848年革命時的德國資產階級更加膽怯、懦弱,已經不是革命的主要動力,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1905年俄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必須由無產階級掌握。

  革命轉變的思想 在1905年革命時,列寧指出俄國革命應當分兩步走,第一步反對專制制度,爭得政治自由,即進行民主革命;第二步反對資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是民主革命的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鬥爭的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客觀條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生矛盾,主觀條件是無產階級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和廣大無產階級群眾有瞭社會主義革命的覺悟並已組織起來。

  帝國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國首先勝利的論斷 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面分析瞭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質,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階段,是壟斷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他揭示瞭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及其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聯系,突破瞭K.馬克思和F.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西歐和北美最先進資本主義國傢同時獲得勝利的結論,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幾個或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傢、可以首先在不發達的俄國獲得勝利的論斷。這一論斷得到十月革命勝利的證實。

  對國傢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問題的系統論述十月革命前夕,列寧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對國傢的態度問題、國傢的本質和特征、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以及國傢消亡等問題作瞭深刻的論述。指出國傢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傢是由軍隊、警察、監獄等組成的一種特殊的暴力機構,國傢合乎規律地產生,又合乎規律地消亡,國傢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列寧根據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和帝國主義時代各資本主義國傢官僚軍事機器普遍加強的事實,強調無產階級必須用革命暴力摧毀和打碎資產階級國傢機器,這是馬克思主義國傢學說主要的基本的思想,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傢的普遍規律。列寧還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現,是無產階級階級鬥爭在新形勢下的繼續。他對馬克思關於過渡時期的思想加以發揮,進一步論證瞭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提出承認不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的論斷。他指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還不能說是社會主義最終建成,社會主義還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由不發達到發達的過渡,而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

  蘇維埃是一種新型國傢的思想 列寧指出俄國人民創造的蘇維埃共和國,是巴黎公社式的組織,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俄國最好的國傢形式。在俄國,除瞭蘇維埃這種國傢形式,不能有別的國傢形式。他對蘇維埃的性質、特征、優越性、職能等方面作瞭深入的研究和總結,指出蘇維埃是迄今為止民主制發展的最高形式,是無產階級用來消滅階級、建設共產主義、完成自己歷史使命的工具,在人類解放事業中起著極大的作用。他還指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復雜的政治形式,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類型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思想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包含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國傢。他對民主同社會主義的不可分離性、對徹底發展民主的任務等提出瞭許多創造性的見解,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讓人民當傢作主,管理國傢。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需要有一個過程,從通過無產階級的先進階層代表人民實行管理到由全體勞動者實行管理,必須經歷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必須註意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他深刻分析瞭無產階級國傢產生官僚主義的原因和徹底戰勝官僚主義的條件,提出必須建立對國傢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網,建立和健全國傢的監察制度,保障人民群眾行使檢舉、揭發和控告國傢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亂紀的權利,建立簡便的會見群眾的制度,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切實遵守和執行法律等。

  影響 列寧始終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同帝國主義時代、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回答瞭時代提出的許多新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瞭一個新的階段──列寧主義階段,推動和指導著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