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革命傢,中國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原名恩煦,又名麥白。原籍廣東歸善(今惠陽)。1878年4月12日生於美國三藩市,1893年歸國。1902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從事理論宣傳、財政管理工作。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兼理財政,堅持反袁、護法鬥爭。20世紀20年代,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參與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改組後,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工人部長、農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職。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殺。主要著作收入《廖仲愷集》。

  廖仲愷是中國最早倡導直接民權(亦稱“全民政治”)的主要代表。他指出瞭西方代議制的某些弊病:人民隻有選舉權,沒有立法權,民權成瞭“曇花水月”,所謂“三權分立”隻不過是一種形式。他總結瞭辛亥革命後中國長期處於軍閥割據和相互火並的混亂局面的歷史教訓,並從美國、瑞士等國借用瞭全民政治的學說,賦予瞭新的內涵,倡導直接民權,包括國傢主權在民,人民應享有創制權、復決權、罷官權。他認為這種直接民權是“政治上之防腐劑”。廖仲愷關於直接民權的理論豐富瞭孫中山提出的民權主義。

  廖仲愷從實際鬥爭中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實為萬惡之源”,看到“軍閥可以作惡橫行,背後靠列強帝國主義”。他指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公敵。同時指出革命的任務是“一面去打倒軍閥,一面去打倒列強帝國主義”。廖仲愷認為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九的工農大眾,是國民革命的主力軍,是“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中心勢力”。他意識到工農群眾聯合的重要性,認為“革命要成功,第一是要工農大聯合共同奮鬥”。他認為對待工農的態度是衡量革命與反革命的試金石。

  廖仲愷是中國最早探索社會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贊賞俄國十月革命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認為“生產之利、不歸一人、而歸社會”,“人人有平等之機會,社會無偏枯之病”,這種公有制“較資本主義收效更大,基礎更固”。他對五四運動後中國青年學生“確有傾向社會主義”深受鼓舞,斷言“中國將來之光,就在這一點”。它標志著廖仲愷政治思想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