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傢著作《禮記》中的一篇。北宋程顥認為它是孔子的遺書。南宋朱熹認為它是曾子及其門人所作。清人及近代學者經考證,指出這些說法都沒有確實的根據。當代學者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儒者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儒傢的作品。

  北宋程顥、程頤曾分別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加以改編,使之獨立城篇。南宋朱熹在二程改編的基礎上,作成《大學章句》,並將《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傢學派的重要經典。

  《大學》提出瞭“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個基本原則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八目的治國之道。這是一套人治、倫理政治的完整體系。主要內容是:①道德的完善是治國的要務。《大學》認為,治國要抓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人們天賦的道德;所謂“親民”,就是革新人們的思想;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使人們的道德品質永遠保持完美無缺的境界。②“修身”是治國八目的中心環節。修身是指每個人道德上的完善。每個人道德完善瞭,就能組成一個完美的傢庭,所有的傢庭都完美瞭,國傢、天下也就太平瞭。這就是所謂“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③認真研究體會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是治國之道的開端。要完成個人道德上的完善,就要掌握倫理道德的標準。隻有經過認真研究,才能掌握標準,掌握瞭標準,才能心悅誠服地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就可以治國平天下瞭。

  《大學》所宣傳的人治和倫理政治學說,對中國古代政治有很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