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古典組織理論或經典組織理論。以效率和經濟為出發點,從規範角度研究組織的目標、分工、結構、指揮、協調和責任的理論。起源於20世紀10~30年代,它的興起是適應當時西方國傢工商企業組織和政府組織發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有M.韋伯、H.法約爾和F.W.泰勒等。

  韋伯的主要貢獻是提出官僚制度理論。他以權威結構為中心來研究現代組織的特點,把權威分成超凡魅力權威、傳統權威和法律與理性權威三類。超凡魅力權威起源於古代社會,權威者的號召召力在於其超群的個性和能力;傳統權威與農業社會直接有關,權威來自繼承的地位,並通過習慣和傳統等得以鞏固;法律與理性權威則是現代工業和社會的產物,它與合理合法的官僚組織結構相聯系。它的“合理”在於權威有優越的組織結構,它的“合法”在於權威通過規則和程序辦事。韋伯認為這種官僚組織是最有效的組織形式,它符合現代工業社會的要求,因為工業社會的首要特征之一是走向“理性”社會的過程。這一理性是手段和目標的密切聯系,並以最大的效率來實現社會和經濟目標。官僚組織之所以有效,在於它有基於職能專業化的分工制度,有明確規定的職權等級制度,有關於任職者職能與職責的規章制度,有處理工作情況的程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非人格化按能力與才幹選擇人員並加以培訓的制度。工作準確、迅速、明確、連續、減少浪費是這一組織結構和活動的特點。韋伯的思想反映瞭現代組織的基本特征。

  與韋伯同時代的法約爾首次提出瞭組織的管理功能理論。他認為管理不僅僅是組織中高層人員的責任,也是貫穿於整個組織的活動程序。這一程序具體表現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同時,他還提出瞭著名的14項管理原則:分工,權力,紀律,命令一致,指揮統一,公益高於私利,報酬,集權或分權,層級制,秩序,公正,安全,主動,集體精神。

  在美國,泰勒在研究組織和工業管理時則倡導科學管理理論。1911年出版的泰勒的《科學管理的原則》一書,推動瞭理性的、有效的組織研究,並隨之形成瞭一個科學管理運動。泰勒以組織為基本出發點,通過研究勞動時間與勞動動作,獲得人與機器的最高效能。他認為首先必須考慮組織的管理結構,因為管理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瞭整個組織工作效率的高低。他提出劃分經理同工人的職能,以及制訂一系列工作所需的規章制度,也正是力圖從組織結構上保證效率的實現。

  傳統組織理論的特點是註意分析靜態組織結構和研究管理原則,以追求組織的合理化和效率為宗旨。在研究方法上不同程度地采用制度、法律、機構的研究方法,以建立一般組織原則為主。傳統組織理論開創瞭人類對組織管理的有系統的研究,提出瞭一系列有價值的管理思想和觀點,並為後來的組織研究奠定瞭基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傳統組織理論忽視人的因素,忽視組織的動態過程,忽視各種組織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