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國傢兩個主要的政黨通過議會或總統競選輪流執政的一種政黨制度。實行兩黨制的國傢,除兩個主要政黨外,其他政黨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都無法與兩大政黨相抗衡。

  兩黨制最早產生於英國。早在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議會內部就存在兩大政治派別,即輝格黨和托利黨。1694年,開始實行由輝格黨執政的第一個政黨內閣。18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由輝格黨執政,60年代之後,則主要由托利黨執政。在18世紀的前半葉逐漸形成瞭由議會下院占占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的制度。工業革命後,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選舉法頒佈後,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制度正式確立。以後,兩黨制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國采用。

  由於實行兩黨制的各資本主義國傢的政體不同,政黨的組成、力量對比的變化不同,以及在某個歷史時期的具體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不同,兩黨制在各個國傢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內容也有所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內閣制的兩黨制,以英國為典型。這種兩黨制在以議會為政治活動中心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兩大資產階級政黨通過議會競選爭奪執政地位,在議會競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成為執政黨;而獲得議會次多數席位的政黨就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對政府起某種監督和牽制作用。在每次議會大選後,如果兩大政黨在議會中所擁有的席位發生相反的變化,執政黨和反對黨就互易其位。這樣就形成瞭一黨在朝,一黨在野,輪流執政的格局。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也實行兩黨制,但其特點是,反對黨的責任和力量沒有英國的那樣大,而且在議會中有越來越多的政黨占有席位,小黨在這些國傢的作用往往很大,大黨在難以贏得議會多數時,要靠小黨的支持。②總統制的兩黨制,以美國為典型。即兩個主要政黨通過總統競選爭奪執政地位。由取得總統職位的政黨組織政府,執掌政權。當選的總統成為執政黨的當然領袖,競選失敗的政黨則成為在野黨。按照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美國國會和總統的競選分別進行,兩者的結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因而執政黨不一定同時是國會的多數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國實行兩黨制,但它們又各具特點。如哥倫比亞長期由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大傳統政黨交替執政,但在1958~1974年的16年間,兩大政黨達成協議組成民族陣線,兩黨輪流擔任總統,共同組閣,平分政府及各級議會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