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著名佛塔。位於爪哇島中部古魯州馬吉朗地區,始建於9世紀初年塞林多羅王朝的全盛時期。它是一座獨具特色的“窣堵波”(塔)。自下而上的十層可分為塔底、塔身和頂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長達120米。底牆高4米,下麵的基石亦高達1.5米,寬3米;塔身共五層平臺,愈往上愈小。第一層平臺離地面邊緣約7米,形成環繞佛塔四周的寬平臺。其餘每層平臺依次收縮2米,四周裝欄桿變平臺為走廊;頂部由三個圓臺組成,每個圓臺都有一圈鐘形舍利塔相繞,共計72座。在這同一圓心的三三圈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圓頂,離地面35米。這種宗教象征性建築融合概括瞭大乘佛理。漸次升高的十層,象征菩薩成佛前的十地。塔底代表欲界,此界中人們擺脫不瞭各種欲望;五層方臺代表色界,此界中人們已摒棄各種欲望,但仍有名有形;三個圓臺和大圓頂代表無色界,此時人們不再有名有形,永遠擺脫瞭世間一切桎梏。此塔的另一精神意蘊是祖先崇拜。按照當時人的觀念,階梯式錐形建築,是祖先住所的象征。

  婆羅浮屠的雕刻藝術附屬於整個建築設計之內,共有壁龕(佛龕)432個。各層平臺的壁龕、頂部的舍利塔中皆置一尊佛像,總計505尊,加深瞭佛教主題的表現。其淺浮雕尤具特色。塔底四面墻內有160幅浮雕,宣傳業報輪回、來世解脫。塔身墻上、欄桿上均飾有浮雕,在全長2500米的范圍裡,有1300幅敘事浮雕,1212幅裝飾浮雕。第一層走廊的正墻上,描繪瞭佛陀從降生到涅槃的全部過程。第二、三、四層的浮雕描繪勝財到處參訪、尋求人生真諦的情節。佛陀、菩薩往往與動物飛鳥、舞女樂師、漁民獵人雜處,國王、武士和戰爭也都是經常表現的題材。藝術傢技藝精湛,能在佈滿小孔及微粒的火長石上較好地表現出人體肌膚的柔潤感。畫面佈局完美,結構和諧。據傳造此塔曾組織農民和奴隸幾十萬人,用15年時間建成,用去石塊55000立方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築之一。

表現佛本生故事的浮雕

  隨著15世紀當地居民改信伊斯蘭教,婆羅浮屠旺盛的香火日漸衰竭。後因火山爆發而遭堙沒,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1985年2月正在修繕之際,又遭到破壞。(見彩圖)

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