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世紀在古波斯興起的宗教。因創始人摩尼而得名。中國舊譯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該教在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瞭基督教、諾斯替教、佛教等教義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並形成一套獨特的戒律和寺院制度。3~15世紀,一直在亞、非、歐很多地區流行。約在6~7世紀間傳入中國。

  經典和史料 摩尼教的根本經典,據長期調查和考證,敦煌出土的的《摩尼光佛教法儀略》(731年從波斯語文本譯出)中所提到的7種,盡管在名稱上有所不同,但大致是可信的。這7種根本經典據說都是摩尼用東方阿拉美文的敘利亞文(一般稱為摩尼文)所著,即《徹盡萬法根源智經》(《生之福音》或《大福音書》)、《凈命寶藏經》(《生命之寶藏》)、《律藏經》或稱《藥王經》(《使徒書》)、《秘密法藏經》(《秘密書》)、《證明過去經》(《摩尼論說》)、《大力士經》(《巨人書》)、《贊願經》(《詩篇和祈禱書》)。此外,埃及所傳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寫作,奉獻給沙普爾一世的《娑佈羅乾》也可認為是摩尼教的根本典籍,此經已有一部分在新疆吐魯番出土。《摩尼光佛教法儀略》提到的《大二宗圖》(別譯《大門荷翼圖》),據考證,可能是摩尼為文化較低的信徒講經時所用的圖集,它和在波斯、敘利亞流傳的《影集》相類似。還有唐代傳入中國的《二宗經》(已佚)和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殘經》很可能譯自波斯方言,從內容上看,也屬摩尼教的根本經典。

  摩尼教在傳播過程中還留下瞭不少遺跡和史料。目前所見的大致有如下的幾個來源:①東方基督教中的史料。主要是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等地基督徒所作的記錄和評論;②瑣羅亞斯德教中的史料。這種資料大都從敵對立場出發,有些還是復述的材料;③西方所傳史料。大部分用希臘文或拉丁文撰述,如奧古斯丁所寫的《外道》、《論摩尼教之道德》及新近發現的《科隆摩尼古典》;④伊斯蘭教中的史料。一般用阿拉伯文寫作,其中最重要的有安納第姆在987~988年所寫的《群書類目》;⑤中國和中亞保存的史料。這些史料用漢文、突厥文、粟特文、維吾爾文或其他中亞文字寫作或譯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摩尼教本身的經典或史實。其中可分為:(a)《舊唐書》、《新唐書》及《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明史》等一般史籍;(b)雜著、類書、碑銘、石刻等,如公元814年或808年所立“九姓回鶻愛登裡囉汨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824年所撰“永興縣重巖寺碑序”,元代所建泉州草庵摩尼寺摩崖石刻等;(c)在佛典和道藏中所傳摩尼教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有《摩尼光佛教法儀略》、《摩尼教殘經》和《摩尼教下部贊》等。摩尼教僧道明在翻譯《摩尼教下部贊》的後記中說“梵本三千之條,所譯二十餘道”,可見當時摩尼教典籍的眾多,中國漢譯隻為其中一部分,並且都沒能保存下來;(d)中亞和中國新疆和闐、高昌、甘州等地的地方史跡。如近年發現的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古代維吾爾文《摩尼教徒懺悔詞》等。

元代泉州摩尼教草庵遺址

  教義 摩尼教的教義及其神話在東西方所傳的史料中雖有細枝末節上的差異,但基本的說法是相同的。根據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殘經》、《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等經典以及《群書類目》等的記述,該教的根本教義被稱為“二宗三際論”。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惡;三際是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將來。明暗系指世界的二個本原,三際是說世界在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該教把黑暗和光明看做兩種對立的存在或王國。在初際或太初的時候,明或善在上方,暗或惡在下方,彼此互相對峙,互不貫連。列舉光明王國裡充滿愛、信、忠實、崇高(具足)、賢明、溫順(忍辱)、智慧、瞭解等一切美好的東西。管理這個王國的有最高的主神及諸尊神和眾多的眷屬。最高的主神在中古波斯語中稱察宛,原意為“永恒的時間”,有時被稱為“光明之父”或“偉大之父”。漢譯為大明尊或大明神,大明尊是神位(即大明尊自己)、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種德性的集中表現者,這四種德性在摩尼教徒中稱為“四大尊嚴”或“四寂法身”(漢譯以佛教之語相附會)。《摩尼教殘經》描繪他是“三界獨尊,普是眾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導師……亦是上天包羅一切,亦是實地能生實果……亦是死中與常命者,亦是眾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諸牢固獄解脫明門”。在大明尊以外還有五明子(構成宇宙的五種元素或分子)即凈氣(妙空)、妙風、明力、妙水、妙火和十二使等無數尊神及眷屬。

  與光明王國對峙的黑暗王國或惡界,集一切邪惡之大成,到處充滿著黑暗、暴力、愚癡、淫欲等。黑暗王國的管理者是惡界之王大魔、諸魔及其眾多的眷屬或魔眾。大魔漢譯為魔王、怨貪魔王,他所屬的五類魔或惡的五分子(元素)是濃霧、熄火、惡風、毒水、黑暗(暗氣)。

  在太初之際,光明與黑暗、善與惡原是互不侵犯的。但在初際之末,黑暗的力量或魔眾侵襲瞭光明王國,從此,雙方展開瞭一系列殘酷鬥爭。大明尊為應付惡魔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喚瞭一個叫生命之母的尊神──善母,善母又召喚她的兒子原人,原人再召喚他的眷屬五明子。大明尊以上列諸神或眷屬構成自己的甲胄,和黑暗的諸魔進行決鬥。但原人初戰不利,自己首先倒向戰場,五明子也為魔眾所吞噬。從此光明和黑暗王國的各種力量或分子便互相混合,例如凈氣為煙火所吞噬,明力為黑暗所吞噬等。大明尊為瞭挽救失敗,又發出瞭第二次召喚,並派出三位明使:明友(意為光明之友)、大般(意為大建築師或大工作者)和凈風(意為活靈),凈風又召喚他的五子。經過明友、大般和凈風及其五子深入黑坑進行的鬥爭,終於制止瞭黑暗對光明的入侵。

  摩尼教在這則神話中提出瞭他們對宇宙創造的看法。《摩尼教殘經》對此有許多描述。該教認為黑暗力量雖則在中際中被打敗,但在魔眾征服原人及其五明子的過程中,五明子一度被五類魔所吞噬,五明子和五類魔的善惡分子已經互相糾合在一起;如果不把光明分子從惡魔分子中解脫出來,光明王國就將失去這一部分可貴的力量,因而這個王國也是不完善和不純凈的。摩尼教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絕對至善的光明王國,為此,他們提出由明使凈風把五明子和五類魔兩種力量和合起來造成瞭世界;將那些已經從五類魔死屍中擺脫出來的光明分子造成瞭日月;把那些仍然受到五類魔污染的分子造成瞭天上的群星;把被五類魔粘住解脫不出來分子的皮蓋成瞭蒼天(十天);用他們的屍體造成瞭大地(八地);把抽出五類魔的骨頭築山嶽江海。

  明使凈風及其五子創造世界天地後,大明尊又發出第三次召喚,召出“第三使”,第三使又召出惠民使。這二位明使把五類魔等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盡行射泄出來,把惡或黑暗的分子擲到海裡,由“降魔勝使”將他們毀滅。把那些黑暗和光明分不開的分子,扔到陸地上變成各種動植物。這樣,地上的動植物或多或少地還包含著光明分子。在此際中,據說黑暗魔王為瞭怕他的魔眾過去所吞噬的光明分子都要被吸盡,就慫恿一對惡魔按明使的形象“作雄雌等二形”,這對肉身就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他們的肉體雖是黑暗分子所成,但靈魂則是由光明分子構成的。因為魔眾的破壞和阻撓,大明尊不得不作第四次召喚,派明使耶穌(舊譯夷數)下凡向亞當說教,讓亞當知道人類的隨落是和肉欲分不開的,促使亞當和夏娃永遠分離。但是,亞當後來忘記瞭自己的本性,生瞭塞特,因之光明分子又再度被禁錮於人的肉身裡,人類便是塞特的後裔。

  大明尊為瞭拯救世界和人類的靈魂,要第三使以風、水、火三輪組成“宇宙的機械”,使已解脫的光明分子──靈魂,在朔月中經過“光榮之柱”升入月宮,再在望月中由月宮進入日宮,以此進入“新樂園”;隻有到瞭世界劫滅後,新樂園才最後歸並到光明王國。世界的劫滅要歷盡1468年大火持續的燃燒。

  摩尼自稱是“光明的耶穌”即真耶穌(漢譯為“忙儞具知王”),或全知的摩尼,是大明尊派到世間的最後一位使者,他的任務是要“轉大法輪,說經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三宗門”,以此超度眾生。

  摩尼所說的後際,也就是經歷瞭上述黑暗力量侵入光明王國,天地人倫從創造到劫滅而復歸於初際的過程。在後際中,“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清規戒律 摩尼在世時對教徒規定瞭一系列的清規戒律,在以後的漫長傳播過程中又有所增益。摩尼教的戒律概括為“三封”和“十誡”。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飲食和言語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說謊言;手封是對行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壞事;胸封是對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稱為陰部封,即要戒制淫欲。在三封中特別重視的是不殺生和禁淫欲。十誡是:不拜偶像,不妄語,不貪欲,不殺生,不奸淫,不偷盜,不欺詐或托言魔術,不二心或不疑念不怠惰以及每日進行4次或7次祈禱,實行齋戒和懺悔。十誡對僧俗一般沒有重要區別,但對僧侶則規定不準結婚和肉食,也不允許聚斂私財,主要依靠俗信者供食,每日一食,每年一衣。據最近中國發現的摩尼教寺院文書,該教在傳入中亞和新疆後,其寺院一般都擁有土地和財產,經營商業和放高利貸,對依附的農戶進行嚴重的盤剝,僧侶的生活養尊處優,對飲食、衣著都有奢侈的規定,已改變瞭早期的安貧生活。

  寺院制度和教階 根據安息文的摩尼傳教史斷簡和奧古斯丁的記錄,在古代巴比倫和羅馬都曾建立過一批摩尼寺,或者由少數選民加上虔誠的聽眾所組成的教團。全盛時代約在7~8世紀以後的中亞和新疆地區。10世紀前後中國甘州、高昌、於闐等地都建有摩尼寺院。以高昌為教主所在地的東方摩尼教區在高昌、交河和唆裡迷等地都有寺院和教團組織。這些寺院中設有院主、法事主、傳教師、唱詩班、寫經僧以及從事雜役的男女僧眾。《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規定寺院設經圖堂、齋講堂、禮懺堂、教授堂、病僧堂各一所,“每寺尊者,詮簡三人:第一阿拂胤薩,譯雲贊願首,專知法事;第二呼亙喚,譯雲教道首,專知獎勸;第三遏換健塞波塞,譯雲月值,專知供施。皆須依命,不得擅意”。摩尼教在漢族地區最早建寺時間現在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在唐武周以後。漢地摩尼寺院也擁有大量土地房產,有些還是同國外及西域各地進行貿易的場所,對古代政治外交、社會經濟活動有一定影響。

  該教的理想是要從黑暗中求得光明的解脫,因此,在教團中根據對光明王國的不同貢獻分成不同的教階。摩尼教徒一般分為俗信者(聽眾)和選民兩種,在教團內部通常分為五個教階:①教師(漢譯為慕阇、承法教道者),共12人;②教監(薩佈塞、拂多延、侍法者),共72人;③長老(默奚悉德、法堂主),共360人;④僧尼或選民(阿羅緩、一切純善人);⑤聽眾(耨沙喭,一切凈信聽者)。

  傳播歷史 約自3世紀至17世紀,摩尼教經過瞭將近1500年的傳播與發展,從波斯本土西傳至敘利亞、小亞細亞、埃及和北非,又從北非傳至羅馬、高盧南部並進入西班牙半島;東越蔥嶺、逾阿姆河,經中亞傳入中國。

  摩尼在世時,該教已傳播到波斯薩珊王朝統治的東部很多地區。244~262年間,他派出以安達為首的佈道團去埃及、吉爾古克(今伊拉克西北部)和呼羅珊,與此同時,還傳播到瞭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阿拉伯北部。3世紀中葉,摩尼教徒在上埃及尼羅河的希帕塞爾(今埃及阿斯由特)和亞歷山大建立瞭傳教中心。4 世紀初達羅馬和今南斯拉夫的達爾馬提亞。嗣後,又經意大利傳播到高盧南部,從高盧南部進入北非,並達西班牙半島。在西傳過程中,曾受到羅馬教皇利奧一世等的嚴厲鎮壓,因此在5世紀末的西歐和6世紀的拜占廷已銷聲匿跡,但是摩尼教的思想對基督教異端派別、諾斯替教以及希臘、羅馬的哲學都有重要影響。

  摩尼教傳入亞美尼亞、小亞細亞後,對5世紀開始流傳於該地區的基督教異端保羅派曾發生過重要影響。保羅派在10世紀西傳保加利亞,巴爾幹半島掀起鮑格米勒派運動。這個運動對11~12世紀盛行於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以及18世紀俄國反國教派的莫洛幹派都有影響。故有人認為鮑格米勒派、阿爾比派是新摩尼教或摩尼教的變種。

  在薩珊王朝後期,摩尼教雖然受到瑣羅亞斯德教的迫害,但在波斯國內及其周圍地區仍然零散地存在。5世紀後半葉在呼羅珊出現瞭提那跋派,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在提到這個派別時曾說:“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為所宗也”。提那跋派自稱是教祖的嫡派,長期以巴比倫為本部,在中世紀有重要影響。8世紀初,流行於西亞地區的摩尼教又分離出米赫裡耶派。7世紀中葉,穆斯林征服波斯後,由於伍麥耶王朝哈裡發對摩尼教采取寬容政策,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摩尼教曾一度復蘇。755年阿巴斯王朝建立後,艾爾馬赫迪等哈裡發又對摩尼教進行血腥鎮壓。他們設有專門處理摩尼教異端的監督官,先後屠殺摩尼教徒數千人。8~10世紀,很多摩尼教徒被迫遷徙呼羅珊、巴格達等地,摩尼教的中心由巴比倫轉移到中亞的撒馬爾罕。13世紀蒙古人崛起前,各地仍有分散的摩尼教徒。

  在中國的影響 摩尼教大約在6~7世紀從陸路傳入新疆。後由新疆傳入漠北的回紇,回紇可汗尊為國教。武則天延載元年(694),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烏拂多誕持《二宗經》至長安。開元七年(719),吐火羅國支汗那王帝賒,上表唐玄宗,置法堂供奉摩尼教法師大慕阇。二十年,唐玄宗曾下敕嚴加禁斷。但在安史之亂時,回紇因助唐平叛有功,摩尼教又在唐傳播。大歷三年(768),唐代宗應回紇奏請,準於在長安正式設置寺院,賜額大雲光明寺;六年又應回紇奏請於荊、揚、洪、越等州各置寺一所。元和二年(807),回鶻使臣奏請於河南府和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十二年又遣摩尼師8人至長安。開成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所敗,唐武宗於會昌三年(843)下制,回鶻及摩尼寺藏宅錢物納官;五年,武宗在禁佛時下敕:釋氏既已釐革,外來的大秦穆護祓及摩尼等不可獨存,其人並勒還俗,送回原籍充兩稅戶,外國人則送遠處收管。此後,摩尼教雖不容於朝廷,但民間的影響仍然存在。

中國摩尼教徒墓碑拓片

  五代以後,中國的摩尼教常被作為組織農民起義的工具,而其教義,也愈益與佛教、道教相融合。後梁貞明六年(920),陳州人母乙、董乙,以該教組織民眾,其徒不茹葷飲酒,夜聚晝散,眾至千人,攻打鄉社,地方官吏不能討捕。後唐和後晉時,農民利用明教發動起義,時復潛興。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臘曾用之組織和發動農民鬥爭。入其教者,也誦《金剛經》,拜日月以為真佛;不會賓客,禁斷葷酒,死則裸葬,出財互助,親如一傢。首領稱魔王,佐者稱魔翁、魔母。統治者稱其為“吃菜事魔”的邪法魔教。四年,起義被鎮壓後,禁令愈嚴。由於摩尼教提倡節儉,同黨相親,通財互助,易為民眾接受,因此民間信仰者猶多,禁不勝禁。

  南宋時,兩浙、淮南、江東和江西等地,尤其是福建一帶的明教十分流行。秀才、吏人、軍兵及士人宗子輩,乃至名族士大夫,也相傳習。其神稱明使,還有肉佛、骨佛、血佛諸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假借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間道官程若清等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刊刻經像,廣為流佈。後遭南宋朝廷嚴禁。元代明令禁止摩尼教以白衣善友之名聚眾結社,但該教仍未絕跡。明太祖尊奉儒、釋、道三教,又嫌明教教名上逼國號,摒斥明教徒,毀壞明教宮,因戶部尚書鬱新和、禮部尚書楊隆奏請保留,才置而不問;但仍視之為左道亂正之術,故該教日趨衰落。清代,遂不見於記載。(見彩圖)

福建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