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諾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1.1萬人(1982),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縣攸樂山區。20世紀50年代初,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農村公社解體過程中。宗教信仰也與其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相對應,盛行一系列祭祀活動。

  農業祭祀 由於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從動土燒地到收割進倉,每個生產環節幾乎都有祭祀活動:①燒地祭。選猴日舉行。參與燒地者齊集於地頭,由祭司殺雞兩隻(一雌一雄)、、狗一條,用雞毛蘸狗血刷於竹片上,血祭山神、地母和火神,祈求燒地平安,然後,引火燒地。②播種祭。播種前,先搭建窩棚,在窩棚柱下放鐵渣和竹鼠頭骨,認為可以趕走地下惡鬼。同時由傢長殺雞,將雞血塗在每根柱子上,並粘以雞毛,祭祀地母,然後才可播種。先種棉花,再播稻谷。祭司在自己竹樓的陽臺上設置供桌,上放三片芭蕉葉,葉上置米一堆,邊撒米邊祈禱。祭畢,每傢派人幫助祭司先播完種,然後各傢才開始播種。③嘗新祭。一般在收獲前的一個虎日舉行。嘗新米,並祭祀祖先。各傢請親友聚餐,相互祝賀豐收。④叫“谷魂”。收割完畢,各戶傢長攜雞到地裡接谷魂,祈禱人魂回傢,谷魂返倉。接回谷魂後,還要殺雞、豬乃至黃牛奉獻。將雞血、豬血或牛血攪拌在一起,塗於谷倉的木柱、墻壁、門以及屋內各個角落,獻給各種精靈,祈求谷魂永在。

  狩獵祭祀 狩獵在基諾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祭祀項目繁多,其規模根據獵物的大小劃分三等。因之,每傢都分別供奉被認為掌管狩獵的精靈“梢斯”、“扣摸”和“厚交”。梢斯掌管麂子以上的大獸;扣摸掌管比麂子小的獸類;厚交掌管鳥類。祭祀儀式也不同。①麂子祭。獵獲麂子,要先由獵獲者在獵獲地酬謝山神的賞賜。然後敲著新砍的七個竹筒,將麂子背回寨,傢人要在樓梯口迎接,撒米、飯、菜和水,敬謝山神箐鬼。獵獲的麂子要放在祭祀梢斯處,由祭司獻祭。嚴禁婦女參加。麂子頭要留到晚上,婦女們睡後才能在供奉梢斯的壇前煮食,按照習俗,獵獲麂子的獵手,三天之內禁止與妻子同床,隻能睡在供奉梢斯之處,認為這樣梢斯才會保祐他們以後獵獲更多的獵物。②馬鹿祭。獵獲馬鹿後,由“章特樓”(狩獵領袖)在獵獲處主持簡單祭祀儀式。先割七塊馬鹿肉,插於木棍或竹條上,奉獻山神箐鬼,以示酬謝。然後取出內臟各一小塊和肉少許同煮。熟後,再向山神箐鬼進行熟祭。獵者回到傢後,要舉行比獵獲麂子更隆重的祭儀,酬謝梢斯。③野牛祭。獵獲野牛後,先在山上和寨門口舉行類似獵獲馬鹿的祭祀儀式。然後,由四個人將牛頭抬回村寨,並用手鐲、耳環等銀飾品和鮮花裝飾牛頭。全寨停止生產活動,表示敬畏。因為野牛是一種猛獸,其祭儀在狩獵祭祀中最為隆重。此外,每當獵獲甚少或無所獲時,則全村集體舉行一種名為“阿來戛”的祭儀。祭時,殺豬宰雞;用芭蕉樹皮制作一頂小轎,內放用泥捏成的雞、豬、馬鹿、麂子、野牛、馬、象等動物和人像,向寨神“周米遂巴”獻祭。祭司代表全村祈求山神箐鬼多賜野獸。祭畢,參加祭祀者舞刀揮槍,從屋內到屋外,作趕鬼狀,然後,將裝著各種泥塑人獸的轎子拋棄寨外,歡躍回寨。

  村寨祭祀 儀式繁多。①祭寨神。基諾語稱“格巴”。在祭司傢中舉行。屆時殺母豬一口、小豬七口,向周米遂巴獻祭,祈求農業、狩獵豐收,保護全寨平安。②祭龍。基諾語稱“樓牟”。繼格巴之後舉行,在寨邊的神樹下搭一草棚,宰水牛一頭,把牛尾掛在神樹上;再在水塘邊,殺一口母豬、七口小豬,將豬頭骨供在塘邊。全寨停止生產和出入活動三天。寨口立兩根木樁,作為樓牟祭的標志。禁止一切人員出入村寨。③祭屋。蓋新房時,先在選定作中柱的兩棵樹前殺雞,把雞血塗在樹上並粘上雞毛,獻祭附樹的惡鬼。蓋好新房,擇吉舉行喬遷儀式,屆時,祭司之妻右手拿掃帚,左手執火把,緣樓梯而上,每上一臺階掃一掃,一直掃到房中,再繞火塘掃一圈。然後支起三塊架鍋石,用火把點火。傢長左手持火鉗,右手握鐵錘,率全傢魚貫而上,每上一級樓梯,敲一下,走到火塘邊,繞行三圈。搬入新房時,除瞭請巫師殺黃牛祭祀父母亡靈外,還要殺豬、雞祭祀傢裡供奉的各種鬼神。

巫師

  新年祭祀 按照基諾族歷法,每年為十三個月,一月為歲首。但各村並無統一規定的新年日期,由各村頭人自己推算,選定吉日。節期也不統一,一般為二到五天。過年前一天,宰牛獻祭,並將一小截牛尾巴掛在樹上;同時將皮、肉、血、內臟連同膽囊各分為若幹份,送給鄰寨,互慶新年。在祭祀中,鐵匠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夕,祭司攜酒肉代表村社慰問鐵匠,稱頌鐵匠是左手提鉗,右手提錘,能管住江河大海,能擋住妖魔鬼怪的巨人。元旦,祭司再次代表村社和鐵匠一起殺雞兩隻,用雞毛蘸雞血塗於風箱、爐子、鐵錘和鐵鉗等工具上,祭祀鐵匠神,然後全村正式開始歡慶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