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傢孟軻的思想資料集。儒傢思孟學派的代表作,儒傢經典之一。關於《孟子》的作者,古今有3種不同看法:①孟軻本人所作;②孟軻死後由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共同記述;③孟軻與弟子萬章等人共同編定。第三說比較可信。關於《孟子》的篇數和真偽,亦有不同看法。司馬遷說《孟子》有7篇,後來應劭在《風俗通·窮通篇》則說孟子“作書中外十一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東漢經學傢趙岐(約108~201)作《孟子章句》時,區別內書7篇,外書4篇,認為外書書《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4 篇是偽托。後來此4篇逐漸亡佚。現存的《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即內書,各篇析為上下,合14卷。

  《孟子》記載瞭孟軻一生的政治活動、政治思想、哲學、倫理和教育思想。孟軻“盡心知天”說和性善論主要在《盡心》和《告子》兩篇中。其政治思想,特別是王道仁政說集中在《公孫醜》、《梁惠王》、《滕文公》諸篇中。其“制民之產”,實行井田制度,限制兼並的政策在《滕文公》篇中。他的政治思想都是在與弟子時人及執政者論政時表述出來的,雖然雜博而無條貫,但仍形成瞭一個以王道仁政為中心的完整思想體系。此外,《孟子》中尚有同時代其他思想傢的重要史料。

  《孟子》成為儒傢的經典,有個發展過程。在漢朝人心目中《孟子》是輔翼“經書”的“傳”。趙岐認為《論語》是“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舌”,《孟子》是“擬聖而作”。漢文帝時《孟子》與《論語》、《爾雅》一起,各置“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孟子》被列入十一經刻石中。到宋代,朱熹將《孟子》同《論語》、《大學》、《中庸》相合而稱“四書”,並為之註解,從而確立瞭舜堯文武周公──孔丘──孟軻的儒傢道統說,《孟子》的經典地位才得以確立。“四書”成為明清兩朝儒士的金科玉律,朝廷取士的必讀之書,影響至深。宋明理學傢利用《孟子》來論證“存天理,滅人欲”,而清代漢學傢戴震則作《孟子字義疏證》,反對宋明理學。

  《孟子》的著名註本主要有趙岐的《孟子註》、朱熹的《孟子集註》、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以及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