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70~80年代簽訂的旨在限制洲際戰略核武器軍備競賽的一系列協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迅速發展戰略核武器。至60年代雙方都已擁有龐大的核武庫。60年代後期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希望減輕軍費的壓力,同時遏制蘇聯的發展;蘇聯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開始謀求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在美國的倡議下,美、蘇於1969年10月25日達成協定,決定自11月17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開始舉行會談。會談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69年11月~1972年5月,雙方代表先後在赫爾辛基和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瞭7輪會談,120餘次會議,擬定瞭條約草案。1972年5月26日,美國總統R.M.尼克松與蘇聯領導人Л.И.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簽署瞭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和一個補充議定書。同年10月3日生效。這是70年代美、蘇關系緩和的頂峰時期。《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規定,美、蘇各當事國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雙方可在保衛首都的一個地區配備不超過100枚反彈道導彈,以及在保衛洲際導彈基地的一個地區配備不超過100枚反彈道導彈,條約無限期有效。由於這種反彈道導彈系統效果不大且代價昂貴,1974年7月3日美、蘇又簽訂瞭1972年的限制反導彈防禦系統條約的議定書,把原先可在兩個地區部署改為隻在一個地區部署反彈道導彈系統。《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及其補充議定書,有效期5年,規定雙方的陸基洲際導彈凍結在1972年7月1日實有和正在建設的水平上,蘇聯為1618枚,美國1054枚。潛射導彈和導彈核潛艇凍結在1972年5月26日雙方實有和正在建造的水平上,蘇聯為950枚和62艘,美國為710枚和44艘。協定規定,導彈及其發射架可進行現代化和更新,即該協定隻限數量,不限質量。此後美、蘇軍備競賽轉向提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第二階段 1972年11月~1979年6月,中心議題是擬定一項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永久性條約”,以取代到1977年10月期滿的臨時協定。1973年6月21日勃列日涅夫訪美時,同尼克松簽署瞭《關於進一步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談判的基本原則》,規定雙方進攻性核武器可以“現代化和更新”。1974年6月尼克松訪蘇,雙方決定改為準備簽訂一項有效期到1985年的“十年協定”。1974年11月24日美國總統G.R.福特與勃列日涅夫在海參崴舉行會議,簽署瞭《關於進攻性戰略武器問題的聯合聲明》。初步商定各自的進攻性核武器運載工具總額不得超過2400件,其中分導式多彈頭導彈不超過1320枚。對這個聲明美、蘇雙方進行瞭長時間的會談。1979年6月18日,美國總統J.卡特同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署瞭《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和一系列附件。條約規定雙方戰略武器總限額為2250件,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為1320枚。雙方還在限制重型導彈、蘇聯限制逆火式轟炸機、美國限制巡航導彈等問題上達成協議;但對雙方戰略核潛艇不加限制。

美、蘇在日內瓦草簽《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1979年6月14日)

  蘇聯對條約的簽訂表示“深為滿意”,但這時美國國內對蘇強硬派在決策中占上風,加上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國會始終未批準該條約。但美、蘇雙方都表示繼續遵守條約的規定。

  80年代的進展 美蘇限制核武器談判在80年代又有新的進展。R.W.裡根出任美國總統後,主張加強國防力量和進行談判,即“對抗+對話”。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的敦促和世界和平運動的壓力下,1982年6月美、蘇重開裁軍談判,改名為限制和削減戰略核武器談判。美、蘇各自提出瞭一系列的建議,1983年底蘇聯宣佈由於美國按北約“雙重決定”在歐洲部署新式中程導彈而中斷談判。出於美、蘇雙方的需要和戰略調整,1985年3 月12日又重開談判。在中導條約成功的推動下,1990年美、蘇達成削減50%戰略核武器的原則協議。1991年7 月31日蘇聯總統M.C.戈爾巴喬夫與美國總統G.H.W.佈什在莫斯科簽署瞭《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1991年底蘇聯解體,國際間核競賽的局勢發生瞭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