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政治過程在社會成員心理反映上的積累,包括政治認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觀等。如社會成員對於政治的性質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參與的熱情,對待公共權威的態度,評制政府政策的價值標準,內心遵循的政治行為準則,都是政治文化的內容。

  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1956年,美國政治學傢G.A.阿爾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詞。此後,這個概念很快取代瞭瞭傳統政治學中常見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國民性格”等意義相近、但難以用實證性方法予以研究的術語,成為西方政治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60年代後,政治文化成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政治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問卷調查、訪談等實證方法被廣泛地應用於政治文化的研究,學者們發表瞭一批有關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阿爾蒙德與S.韋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S.韋伯合著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1965)、阿爾蒙德和G.B.鮑威爾(小)合著的《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途徑》(1966)等。此後,其他許多國傢的政治學研究者也開始重視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國政治學界在80年代初開始進行研究。

  基本內容 西方政治學傢對“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種理解,一般認為,S.韋伯的解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解釋: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瞭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阿爾蒙德和S.韋伯還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①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②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③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少數政治學傢則認為從主觀方面闡述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對概念的狹義理解,主張把政治文化的涵義延伸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可以說,這是對概念的廣義理解。西方政治學者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的意義在於,通過影響各個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對整個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作用。政治文化被視為一個將微觀政治同宏觀政治聯系起來的因素。許多政治學傢甚至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並發揮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傢政治的著作中強調,這些國傢建立瞭現代的政治結構,但卻未獲得相應的成果,其原因就在於政治文化形態與現代政治不相適應。

  西方學者還將政治文化劃分為不同類型,其中,阿爾蒙德的劃分比較有影響。他認為政治文化有3種大的類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也不關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從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尊重並執行政府所作的權威性決策,但缺乏參與政治、向政府表達利益要求的意識。③參與型政治文化,它與現代民主政治相適應,使公民抱有不過分的參與熱情,對合法的權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會都不會隻有單一類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諸種政治文化的結合。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政治文化進行分類,認為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態度,這就構成該社會的政治文化。社會成員所屬的民族、種族、社會階層、地域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別。因此,在屬於同一個大類型的政治文化中,存在著若幹亞文化,如少數民族的政治文化,某個地區的政治文化。在這方面,最常見的是區別政治精英的政治文化與大眾的政治文化。

  8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學者對政治文化理論表現出很大興趣。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總是與某一政治制度或政治體系相適應的。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政治觀念、情緒和政治習慣,反映他們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傢制度、不同的社會政治影響,對政治文化的性質和內容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政治文化又通過政治社會化影響人們的政治感情、社會政治傳統、公共輿論及政治制度、政治體系本身。中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方面:①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②中國政治文化的現狀及其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系;③如何將中國政治文化的繼承和變革相結合,有意識地創造新的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