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重要流派。它與政治理想主義相對應,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政治理想主義的破產,以及戰後美國取得世界霸主地位,使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改用現實的觀點來考察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從而使政治現實主義在40~60年代取代政治理想主義而佔據統治地位。該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E.H.卡爾、法國的R.阿隆、美國的Q.賴特和H.J.摩根索等。

  政治現實主義認為人性本惡,人有權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現為權力力的意志,國傢權力便是這種權力意志的擴大。它信奉實證原則,主張研究社會和世界的現狀實際如何,而不應把註意力放在社會和世界應該如何上。它強調世界的競爭性和權勢的重要性,認為國際政治充斥著權力鬥爭,各國通過這一鬥爭尋求自身的利益。

  摩根索的《國傢間的政治──為權力與和平而鬥爭》一書是政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它概括瞭政治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①政治關系由植根於人性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人的權力欲使政治體現為權力鬥爭;②國傢利益受權力(含實力或國力)的大小所限定,國際政治表現為不同國傢利益相適應的過程;③一國的外交政策應以權力限定的國傢利益為準繩,不能把普遍的道德準則抽象地運用於國傢行為,個人和國傢遵循的道德原則是不同的;④主權國傢既是國際體系不穩定的根源,又是維持國際體系生存的唯一角色,在主權國傢長期存在的條件下,要想建立世界政府以取消國傢權力求得和平是不現實的,爭取把國際沖突降到最低限度才是現實的;⑤權力鬥爭隻能由權力本身加以控制,勢力均衡能阻止一國權力的無限擴張,是保持國際關系相對穩定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上述原則體現瞭利益與權力的結合關系,把權力政治學說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被西方學術界視為最重要的國際關系原則。

  在國際政治學諸流派中,政治現實主義的影響比較廣泛、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