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

  中國西漢思想傢、政論傢、文學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18歲以能誦詩書,善文章,為郡人所稱道。廷尉吳公薦誼於漢文帝。20歲時被文帝召為博士。後因其才學出眾被漢文帝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賈誼在朝廷敢於議論朝政,揭露時弊,並提出不不少改革建議,受到文帝的重視。文帝曾商請大臣以誼任公卿之位,但受到周勃、灌嬰等大臣的排擠。不久,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墜馬死後,誼悲傷不止,一年後死去。他的著作有《新書》、《過秦論》、《陳政事疏》等。今人輯為《賈誼集》。

  賈誼的政治思想以儒學為主,兼采法、道、墨諸傢學說。他指出秦王朝的滅亡是因其不行仁義之道,不懂攻守不同術之理。賈誼認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策略是不同的。奪取政權要依靠暴力,而鞏固政權則要施行仁義。秦王朝的君臣們不懂得取與守不同術的道理,取得政權後,依然崇尚暴力,鄙視仁義,招致亡國的悲劇。他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新書·修政語上》)。賈誼繼承並發展瞭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傢、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瞭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他認為君主選拔官吏應征求百姓的意見,得到百姓的認可。賈誼尊崇君權,強調禮的作用,認為“主主臣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但他又認為禮不僅是尊君,也是為瞭愛民,“禮者所以恤下也”。他認為按照禮的規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新書·禮》)。賈誼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他向漢廷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即把具有割據能力的大國分割成許多小國,以削弱其勢力。

  賈誼的《過秦論》是一本較突出的政治著作,對後世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