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費邊主義。近現代社會主義流派之一,英國社會改良主義團體費邊社的思想體系。產生於19世紀末。

  19世紀70年代,英國資本主義經過瞭一段和平發展和繁榮時期,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到80年代初,資本主義危機來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滿,同情勞動人民,希望推動社會改革,但又對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前景感到恐懼的知識份子,於1884年在倫敦創立瞭“費邊社”,其宗旨是在英國建立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傢。他他們借用善於采用回避決戰、待機緩進策略的古羅馬名將Q.費邊的名字,意在效法費邊的策略實行社會改革。費邊社提出的社會改革思想被稱為費邊社會主義。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J.蕭伯納、S.韋伯,後期有H.J.拉斯基、G.D.H.科爾。費邊社是一個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社會團體,在宣傳費邊社會主義的論著中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1889年出版的由蕭伯納編輯的《費邊論叢》一書。

  費邊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多元化的。它吸取古典政治經濟學、功利主義、自由主義、進化論歷史觀、社會有機體論和馬克思主義等各傢學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弊病,論證社會改革的目標和途徑。早期費邊主義者主張把生產資料歸地方公有,認為隻要擴大市政當局對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公用事業的所有權,加強政府對私人企業的管理,就是實行社會主義,故費邊社會主義又稱地方公有社會主義或市政社會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轉而提出一些重要經濟部門國有化的計劃,還提出分配社會化的口號,要求公平分配、機會均等。他們是福利國傢論的早期倡導者,把資本主義民主國傢看作人民的代表和委托人,希望通過政治上實行普選制和議會制,以實現對經濟生活管理的民主化。費邊社會主義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反對通過社會革命來實現對資本主義的改造。費邊主義者看到19世紀資產階級的改良措施所產生的效果,認為社會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已孕育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中,隻要通過國傢對經濟生活的管理,經過自然的進化過程,社會主義就能實現。因此,他們自稱是“自覺的漸進主義者”,要求在多數人同意和理解的前提下,在憲法范圍內,和平地、一點一滴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改造,實現社會主義。

  費邊社的活動主要局限於英國,它是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主義團體之—,直到20世紀下半葉仍有一定影響。費邊社會主義影響瞭現代許多社會主義流派,是英國工黨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