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道士、道教學者。名暉,法名玄覽。廣漢綿竹(今屬四川)人。年三十餘,與鄉友去茅山學道。途中覺同行者概非“仙才”,而歸故裡。感歎“長生之道,無可共修”。此後遍研釋、道二教經論,務究其源奧。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李孝逸召見,深受敬重。後為道士,隸籍至真觀,居成都。士人和道士多仰慕其學,常相與談經問道。其思想源於道傢而雜有佛教色彩。他仿照佛學中“佛”與“眾生”非一非二的命題,認為“道”先於“眾生”而存在,“眾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獨是於古道””。並認為“眾生有生滅,其道無生滅”,眾生已死,道仍長存。他又分“道”為“可道”和“常道”,認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萬物。萬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所以“可道”無常,而“常道”是實。此乃因襲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說而來。認為欲得道,不應外求,而應內求。因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是人心中具有的“道性”。道生萬物,就是心生萬物。“心生諸法生,心滅諸法滅”,“心之與境,常以心為主”。他以事物之動靜為例:“眼搖見物搖,其物實不搖;眼靜見物靜,其物實不靜。為有二眼故,見物有動靜,二眼既也無,動靜亦不有。”又稱“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滅,起滅自由人,法本無起滅”;“一心一念裡,並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並是一識知”。所以,他認為修道成仙的要旨,是要修得一個清靜不變的“識體”。這又接近佛教法相宗唯識論的觀點。著作有《遁甲四合圖》、《真人菩薩觀門》、《混成奧藏圖》、《九真任證頌道德諸行門》、《老經口訣》等,皆佚。弟子尊其為洪元先生,將其談論經教之語錄,輯成《玄珠錄》2卷,收入《正統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