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55個國傢和地區,1989年有47個國傢存在政黨,總數約260個。其中,多數國傢實行一黨制;少數國傢實行多黨制;還有一些國傢原來存在政黨,軍人執政後宣佈禁止政黨活動或取締一切政黨,如伯基納法索、幾內亞、加納、萊索托、尼日爾、茅利塔尼亞等。此外,有的國傢實行君主制,國傢法律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如斯威士蘭。

  發展歷史非洲政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非洲最早的政黨是1860年由利比裡亞的美國黑人移民組成的真正獨立黨,代表利比裡亞上層統治階級(占全國人口1%的美裔利比裡亞人)的利益,它還不是非洲典型的民族主義政黨。1912年,在南非反對殖民統治和種族壓迫的群眾鬥爭中,民族主義政黨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宣告成立(1925年改稱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20世紀初,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國傢掀起瞭現代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產生瞭第一批民族主義政黨。1919年埃及成立瞭華夫脫黨(“華夫脫”wafd一詞的阿拉伯文原意為代表團),1920年突尼斯成立瞭自由憲政黨,1923年阿爾及利亞成立瞭北非之星黨。此時非洲現代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尚處在開始興起的階段,民族資產階級還比較軟弱。在這一階段,非洲還產生瞭埃及社會黨(1920年成立)、南非的共產黨(1921年成立)、突尼斯共產黨(1937年成立)、毛裡求斯工黨(1936年成立)和埃及穆斯林兄弟會(1928年成立)等。非洲政黨在這一階段的共同特點是:缺乏明確的、完整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系統和穩定的領導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英、法等國不再滿足於對非洲殖民地的原料掠奪,開始對非洲直接投資,以攫取巨額利潤。大量資本輸入使非洲的工業有瞭較大發展,導致非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力量也隨之增長。同時,戰後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獨立,給予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以巨大的推動。在戰後泛非主義運動深入發展的基礎上,非洲一系列國傢宣告獨立。在上述條件下,戰前成立的政黨得以發展;同時又陸續成立瞭一大批新的政黨,其中有K.恩克魯瑪領導的加納人民大會黨(1949年成立)、K.D.卡翁達領導的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非洲人國民大會(1946年成立)、F.烏弗埃 -博瓦尼領導的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民主黨(1946年成立)等。至1961年年底,非洲共成立瞭139個政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55年初成立的有40個,1955年4月萬隆會議以後成立的有99個。在這一階段中,民族主義政黨成為非洲國傢政治生活中的決定性力量,它們掌握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領導權;民族國傢誕生後,它們成為本國的執政黨或參與執政黨。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在這一階段中,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到70年代末,獨立國傢增至50個。1980年4月津巴佈韋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同時,非洲各國獨立後,社會內部矛盾大都逐步激化,政局動蕩,到70年代末,有20多個國傢發生軍事政變並建立瞭軍人政權。非洲政黨也發生很大變化,1965~1980年,約有80多個政黨由於國傢實行一黨制或國內發生軍事政變而被取締,還有一些政黨進行瞭合並和改組;此外,又產生瞭50多個新的政黨,大多數是由軍人政權建立的。

  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多數國傢實行一黨制,政局相對穩定,有些國傢雖宣佈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如埃及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受東歐政局變化的影響,有些國傢也開始由一黨制向多黨制過渡。

  政黨類型 現代非洲政黨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

  民族主義政黨代表本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共同利益。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政黨領袖的出身、經歷及其受到的國際思潮影響不同,它們的政治綱領也不盡相同。例如,埃及民族民主黨(1978年7月成立)是一個中、小資產階級占主要成分的黨,黨的信仰基礎是伊斯蘭教教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以埃及文明為基礎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莫桑比克解放陣線(1962年6月成立)、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勞動黨(1956年12月成立)等,受到社會主義國傢的影響,提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作為黨的目標。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受歐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的影響,信奉民主社會主義。例如,塞內加爾社會黨(前身為1948年成立的塞內加爾民主集團,1958年改名為塞內加爾進步聯盟,1976年12月改稱現名)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綱領,主張實行多黨制,建立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和人道主義的社會。一些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非洲國傢政黨還成立瞭非洲社會黨聯盟,作為它們的聯合組織。其中塞內加爾社會黨、毛裡求斯工黨等政黨還是社會黨國際的正式成員黨。

  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工人階級利益。在蘇丹、突尼斯、摩洛哥、南非、埃塞俄比亞、留尼汪等國傢和地區約有10多個這種性質的政黨。其中,有的黨成為執政黨,如埃塞俄比亞工人黨(1984年成立),其黨綱規定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則與埃塞俄比亞歷史實際相結合。有的黨長期處於非法地位,如南非共產黨(1921年成立,原名南非的共產黨,1953年改現名),主要在白種工人中開展活動。50年代南非當局制定《鎮壓共產主義條例》後,該黨轉入地下,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1990年2月恢復合法地位。有的黨在恢復合法地位後,參加議會選舉,如突尼斯共產黨。

  保守黨 代表大地主、農牧場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南非國民黨、摩洛哥全國自由人士聯盟、烏幹達保守黨等政黨均屬於這種類型的政黨。

  政黨制度現代非洲政黨制度大致可分為一黨制和多黨制兩種類型。

  一黨制 實行一黨制的有貝寧、剛果、馬拉維等20多個國傢。這些國傢的一黨制又有各種不同類型,主要有:①單一黨。一些國傢獨立後,執政黨通過法律形式取締所有反對黨,規定自己為全國唯一合法政黨。還有一些國傢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第二個政黨,執政黨是唯一政黨。②全民黨。單一黨國傢通過法律形式或黨綱黨章,規定凡公民皆為黨員。如紮伊爾共和國1974年憲法規定,全體紮伊爾人組織在人民革命運動內;馬拉維大會黨的綱領要求,每一個成年馬拉維人必須是大會黨黨員。③黨政合一。政黨高於議會、政府,成為最高國傢權力機構。政黨領袖是法定的國傢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剛果人民共和國1979年憲法規定,國傢實行黨政合一體制。馬裡共和國1974年憲法規定,黨是全民族團結的象征,是國傢最高權力機構。

  多黨制實行多黨制的國傢主要有摩洛哥、蘇丹、塞內加爾、突尼斯、埃及、博茨瓦納等。這些國傢的多黨制主要有三種情況:①有些國傢雖在憲法上規定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如埃及民族民主黨成立以來一直是埃及唯一的執政黨;博茨瓦納1966年獨立以來,一直由博茨瓦納民主黨執政。②有些國傢由黨派聯盟執政。如毛裡求斯1968年獨立後,由工黨、社會民主黨和穆斯林行動委員會聯合執政。1987年工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戰鬥運動結為黨派聯盟,組成聯合政府。③1989年後,有些國傢受東歐政局變化的影響,開始由一黨制向多黨制過渡。如阿爾及利亞長期實行一黨制,憲法規定民族解放陣線是唯一政黨,1989年開始實行多黨制,社會主義先鋒黨等政黨取得瞭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