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

  中國天主教學者、政治活動傢。原名建常,後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薌伯,教名若瑟,晚年號華封老人。原籍江蘇丹陽,生於江蘇丹徒。父業醫兼營商,世代信奉天主教。清咸豐元年(1851)就學於上海依納爵公學(後改名徐匯公學),學學名斯臧。同治元年(1862)入耶穌會,研習文學、哲學及天文等。八年,升神父,在安徽宣城及江蘇南京、徐州一帶傳教。十一年,任徐匯公學校長兼任耶穌會編撰。因遭同會之外國傳教士猜忌,於光緒二年(1876)退出耶穌會。由兄建勛薦於李鴻章,去山東調查礦務。七年,任駐日使館參贊,次年至朝鮮任職。十一年,任臺灣巡撫幕僚。十八年,再度赴日,先後任長崎、橫濱等地領事及駐日使館參贊。二十九年,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於上海徐傢匯,後遷盧傢灣。因校政為法籍耶穌會士所霸持,三十一年得嚴復等人相助,取意“復我震旦”,另創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前身);自任校長,延請於右任、邵力子等任教。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出任江蘇都督府外務司長等職及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20年冬退隱上海徐傢匯之土山灣,譯著天主教書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並提倡民治及人民自救,發起組織中國民治促進會和國難會等。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同胞書》後,與沈鈞儒、鄒韜奮等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次年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時年已95歲,仍發表文章與演講,勉勵同胞共赴國難,人稱愛國老人。1937年3月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七七事變後應李宗仁之請去桂林。1938年又應於右任之請移居昆明,道經越南諒山,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靈柩運回上海,安葬於天主教公墓。生前譯著甚多,後人編有《馬相伯先生文集》、《馬相伯國難言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