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政治現象的過程中採用的原則、程式和技術手段。社會政治現象錯綜複雜,不同的研究者因受不同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的指導,在研究活動中所遵循的原則、程式和使用的技術手段互不相同,並由此形成不同的政治學理論和觀念。政治學研究方法不僅對政治學研究是重要的,對認識和判斷不同政治思想體系和政治學理論也是重要的。

  發展簡況 政治學研究方法從古至今不斷發展、演化,基本存在兩種取向:一種種是思辨的方法,從對基本價值的思辨性分析中演繹出政治學說,並以此解釋政治現象;另一種是經驗的方法,從大量實際材料的經驗分析中歸納出政治學說,並以此解釋政治現象。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也兼有這兩種方法。如論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對政治的作用具有思辨的特性,而對具體的仁、禮、法、道、勢、義與利、君與臣、君與民等領域的研究,對世事、佈政、倫理、綱常的研究卻更多帶有經驗的特性。總體上說,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更註重實用理性。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沒有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傳統的方法兩千年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西方的政治學研究方法在歷史演變中變化頗多,思辨和經驗兩種取向貫穿著整個發展過程。在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從“善”的理念演繹出理想的城邦制度,體現著思辨的方法;而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則是在對100多個城邦政制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理想的城邦制度,體現瞭經驗的方法。隨著西方政治學的發展,這兩種取向各自萌生瞭眾多不同層次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進入現代後,社會各種矛盾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為豐富政治學研究手段創造瞭條件。20世紀,政治學研究方法發生瞭兩次重要的變革。第一次變革發生在20、30年代。當時的政治學者深感政治學研究未能、也無力解釋日新月異的實際政治,於是對傳統的歷史研究法提出批評。他們認為歷史研究法雖然是反思辨的,但它過於註重分析原始的歷史文獻,註重法律文件和正式的政治體制的比較,因而有明顯的局限性,難以解釋復雜、生動的政治現象。在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方法得到提倡,它主張走出圖書館和檔案室,到實際政治生活中去。同時,科學主義思潮也開始興盛,它采用更嚴格的方法和手段來促進政治學研究。當時政治學者的這些主張,促進瞭學科之間的滲透和新的研究方法的產生。第二次變革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代,行為主義政治學產生,並迅速成為政治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潮。它強調純科學、規則性、驗證、技術、數量確定、價值中立、系統化和一體化,試圖使政治學成為一門不僅能解釋而且能預測政治現象的學科。這些主張導致當代政治學日益突出研究方法的地位,使當代政治學研究方法推陳出新,種類繁多,不斷尋求新的理論模式和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變化反映瞭當代政治學發展的狀況,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成為當代政治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不同層次的研究方法 政治學研究方法有性質和層次上的不同。一般可分為方法論、學科性方法、分析性方法、工具性方法幾個層次。各層次的研究方法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方法論是高層次的方法,具有指導性。隻有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下,其他各類方法才能得到正確運用和發揮最大的效用。學科性方法和分析性方法是程序性的方法,為政治學研究提供適當的角度。工具性方法基本上是技術方法,是用以獲取、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方法論 指導人們進行政治研究的總體性原則和觀念,或稱世界觀,是最高層次的方法。在方法論上,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差別與對立。不同的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影響人們對方法論的選擇。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政治學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辯證地客觀地認識和分析政治現象,其基本點是: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任何政治問題都必須把它們放在一定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下進行考察。②從具體到一般。研究政治現象必須從具體問題入手,從中得出普遍性的結論,而不能用主觀預定的模式去規定具體現象。③理論聯系實際。政治學研究要緊密聯系實際情況,用政治理論指導政治實踐,同時使理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④階級分析。從階級關系和階級鬥爭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復雜的政治現象,以揭示政治現象的本質。⑤經濟分析。政治歸根結柢是經濟的反映,是為經濟服務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政治生活,這是分析和理解政治現象的基本觀點。

  除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外,歷史上曾出現過4種主要的方法論:①倫理學世界觀。它從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來研究和解釋政治現象。這種方法論在西方和東方古代時期起基本主導作用。古代的政治學者相信道德目的是“公民營”共同生活的根本欲望,國傢的建立是為瞭實現正義,倫理的目標和原則滲透政治,各種體制、組織設置和權力的行使均以實現某種道德價值為目的。人們的道德觀念制約著社會生活。②神學世界觀。它相信上帝創世、上帝安排俗間秩序、人法上帝,一切人間的政治現象均應從與上帝的關系中得到解釋,人間的一切政治生活都是神的意志決定的。這一方法論基本貫穿於中世紀。中世紀的各派政治思想傢,雖在觀念上有分歧,但在方法論上是基本一致的,都從神學角度論證自己的政治理論。③法學世界觀。它認為一切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都是以權利為根據由國傢創造的。這一方法論盛行於歐洲文藝復興以後,是資產階級的經典世界觀。法學世界觀突出國傢和權力的作用,從敬神輕人轉為尊人重世,註重人的權利、自由、歡樂和幸福。它註重從人的權利出發來論證政治制度,從政治制度來論證政治生活,把政治權力和政治制度看成是決定性的。這一概念框架,後來雖有很大變化,但其基本精神迄今仍是西方政治研究的主導方面。④社會學世界觀。它認為政治生活的發展與全社會的各種運動和諸多關系相關,因此不能僅從政治制度出發來解釋政治現象。社會學世界觀提倡實證性和批判性的觀念,主張從社會改造出發設計理想的政治。這一方法論於19世紀上半期開始盛行。以上4種世界觀都在一定時期占統治地位,但在同一個時期除瞭有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方法論外,同時還存在著其他占次要地位的世界觀。19世紀末以後,又有新的方法論陸續產生,如心理學方法論、系統方法論等,但均未獲得前幾種方法論那樣壓倒性的地位。

  學科性方法 采用其他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來研究政治現象。學科性方法在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日益交匯的趨勢下發展較快,出現瞭政治心理學、政治社會學、政治人類學、政治地理學、生物政治學、生態政治學、政治倫理學等。它們分別借用一定學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分析社會政治現象,如生物政治學註意研究生物因素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從人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釋政治結果和政治過程,註重應用生理學、心理生理學和心理藥理學等原理。生態政治學則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政治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為生態環境對政治系統會產生生態學意義上的影響等。

  分析性方法 根據一定的原則和結構分析政治現象,設計一定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把研究對象的各項變量納入一定的理論框架之中。分析性的方法種類繁多,如行為研究法、政治系統分析、學習理論、社會化理論、精英理論、認識差異理論、個性理論、心理研究法、團體理論、體制理論、組織理論、政策分析、契約理論、理性理論、博弈論、角色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政治溝通理論、交換理論等。這些方法均有自己特定的應用規則和程序,並有自己特定的概念框架。它們註重從自己確定的原則出發分析政治生活和政治現象,並把政治現象納入自己的分析模式中加以考察。這些方法並不是關於某個特定對象的理論,而是從各自的角度來透視和解釋政治現象。

  工具性方法 用嚴格的規則實施搜集、處理和分析有關政治現象的數據和資料的技術和手段。這些方法的目的是使政治學研究建立在定量分析、精確計算的基礎上。工具性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行為主義政治學占主導地位後迅速發展起來,適應當代政治學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變。工具性方法主要來自統計學、數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工具性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實驗研究法、模擬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形式理論、預測分析、內容分析、因素分析、目的-手段分析等。這一類方法的發展,豐富瞭政治學研究搜集和分析材料的手段。當代政治學的發展與工具性方法的發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