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或兩個國傢集團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的總稱。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之間尤其是美、蘇之間的對抗狀態。

  1946年初美國政治傢H.B.斯沃普在為參議員B.巴魯克起草的一篇演說稿中首先提出“冷戰”一詞;1947年9月美國政論傢W.李普曼出版瞭《冷戰》一書,該詞從此被廣泛採用。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使館代辦G.F.肯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主張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傢實行“遏制”政政策,以阻止共產主義影響的擴大。2月28日美國國務卿J.F.貝爾納斯在演說中公開表明瞭美國政府的冷戰方針。同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W.L.S.丘吉爾發表的富爾頓演說和次年3月12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時代的開始。

東西方“冷戰”初期的“柏林空運”(1948)

  這時的冷戰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力量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歐、亞洲新興的社會主義力量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之間在軍事上的對抗;西方對東方進行的政治顛覆、滲透、經濟遏制,與東方的反顛覆、反滲透、反遏制之間的對抗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次柏林危機、兩大軍事集團的成立、美國的麥卡錫主義以及大規模的軍備競賽等都是冷戰的產物,嚴重對峙在部分地區升級為戰爭,如朝鮮戰爭。50年代中後期朝鮮停戰,И.В.斯大林逝世後,Н.С.赫魯曉夫謀求美、蘇共同主宰世界;西方也寄緩和希望於蘇共領導人。這些使得冷戰逐步降溫。

  70年代由於國際格局的變化,美蘇進入緩和時期。70年代末蘇聯對外擴張、入侵阿富汗,美國裡根政府對蘇聯推行強硬政策,美蘇關系再次惡化;80年代初期,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在歐洲部署新式中程導彈,被稱為“新的冷戰時期”。80年代中期Μ.С.戈爾巴喬夫上臺後,調整蘇聯的外交政策,1987年12月美、蘇簽訂中程導彈條約;1989年5月12日美國總統G.H.W.佈什提出“超越遏制戰略”,以調整與蘇聯的對抗,改善美、蘇關系。1990年東歐形勢驟變,10月作為東西方前沿的兩個德國正式統一;同年11月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巴黎首腦會議宣佈戰後歐洲沖突分裂的舊秩序最終結束。美、蘇也原則同意削減50%戰略核武器,表明東西方關系的冷戰時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