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由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政策的國傢組成的一支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發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及其所進行的活動。

  產生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處於對峙與冷戰狀態,同時許多亞、非、拉美國傢從殖民統治下相繼獲得獨立。一些民族獨立國傢為擺脫大國控制,避免捲入大國爭鬥,維護國傢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採取瞭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955年年的萬隆會議本著求同存異原則,通過瞭團結反帝的綱領,顯示瞭新興民族獨立國傢的巨大力量,給不結盟運動以思想啟示和政治推動。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印度總理J.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佈裡俄尼島會晤,正式提出瞭不結盟的主張。隨後,印尼總統蘇加諾、柬埔寨國傢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加納總統K.恩克魯瑪等政治活動傢也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

參加第一次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埃及總統納賽爾、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和印度總理J.尼赫魚(從左至右)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在開羅舉行瞭第一次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有20個國傢參加。會議明確規定瞭參加不結盟國傢會議的5個條件:①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1961年9月1~6日,25個國傢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瞭第一次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宣告瞭不結盟運動的誕生。到1990年不結盟運動已發展到擁有101個成員(99國、2個組織),約有17億人口。

  宗旨和原則 不結盟運動誕生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不結盟運動的內容不斷豐富,但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傢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鬥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呼籲第三世界國傢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主要活動 首腦會議是不結盟運動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到1990年已經舉行瞭9次會議(見表);

歷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簡況

1976年8月第五屆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

  其次是不結盟國傢外長會議,3年舉行1次。(見彩圖)

  不結盟運動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外部勢力的幹擾、內部的矛盾和糾紛,許多成員國存在嚴重的經濟困難。1989年9月的第9次首腦會議,提出對不結盟運動的戰略和策略作重大調整,同時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不結盟運動反映瞭第三世界國傢人民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維護和平、致力發展的歷史潮流,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瞭重要作用。

  中國政府一貫贊賞和支持不結盟運動的立場,並於1992年5月14日被接收為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