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伯恩施坦

  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第二國際修正主義主要代表。1850年1月6日生於柏林一個火車司機之傢。早年受到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1872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1881~1890年主編德國社會民主黨機關報《社會民民主黨人報》。1891年後為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的撰稿人。1896年10月~1898年6月,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瞭一系列文章,指責馬克思主義有空想成分,認為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理論已經過時。1899年發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全面闡述瞭修正主義觀點。從1902年起多次當選為德國國會議員。1918年一度出任財政部部長助理。1932年12月18日病逝於柏林。他的著作還有《德意志帝國的產生和最初的活動時期的歷史》、《什麼是社會主義》等。

  伯恩施坦歪曲K.馬克思關於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觀點,認為這是馬克思用G.W.F.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研究政治學得出的與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L.-A.佈朗基相同的結論。他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陷阱,是妨礙對事物合理觀察的圈套。他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實現的可能性,認為社會主義不過是一種倫理的思想。他認為近代工業勞動者是由不同職業、要求和收入的人們構成的混合體,他們和資產階級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因此工業勞動者渴望社會主義的說法,與其說是確定的事實,不如說是假定的事實。他認為,民主是妥協的大學,資本主義可以通過民主的道路轉變為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是一種粗野的行動,是無謂的生存犧牲,無產階級專政屬於較低文化,是一種“倒退或政治的隔世遺傳”。主張階級鬥爭應采取文明的形式,提出最終目的算不瞭什麼,“運動就是一切”的口號。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尖銳對立,曾受到В.И.列寧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但卻得到第二國際各國黨多數領袖的支持,在歐美許多國傢產生瞭廣泛的影響,並成為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