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觀無量壽經》的註釋書。亦稱《觀經疏》、《證誠疏》或《四帖疏》。唐善導集記。4卷。此書由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四部分組成。稱“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淨土。把稱名念佛作為“正業”,而把讀經、禮拜、讚歎、觀察作為“助業”,認為“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後均可往生淨土。其特點是:①辨《觀無量壽經》的宗體不同。以觀佛三昧二義為宗,一心回向發願往生淨土為體;②顯示往生的門路不同。即經中所所說定、散二門,本書以十六觀的前第十三觀為定善,後三觀為散善,定善是韋提希啟請,散善是佛陀自說;③凈土的果體不同。眾生所生的凈土和所見的彌陀佛身,本書認為是報身報土,並主張凡夫身可以帶業往生;④指出須要發三種心。即若有眾生願生凈土者,發三種心即得往生;一為至誠心即真實心,二為深心即深信心,三為回向發願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緣有親緣、近緣、增上緣三種;⑥說明二類凈業。一類是依據凈土三經一論所說,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五行。其中稱名行,即念佛名號,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為正業;其餘讀誦、觀察等四行作為回向,名為助業。這兩種業稱正行。此外種種散善又成一類,稱雜行。

  此書傳入日本後,註疏甚多。著名的有凈土宗良忠的《觀經四帖疏傳道記》15卷,證空《觀經四帖疏他筆鈔》10卷,智圓《觀經四帖疏私聚鈔》16卷,顯意《觀經四帖疏楷定記》36卷、《觀經四帖疏疑端》4卷,南楚《觀經四帖疏重笠鈔》12卷,圓慈《觀經四帖疏西山康永鈔》3卷,瞭音《觀經四帖疏六角鈔》8卷,立信《觀經四帖疏深草鈔》10卷,貞準《觀經四帖疏新記》16卷等;凈土真宗的義教《觀經四帖疏講錄》14卷,慧然《觀經四帖疏顯彰記》11卷,嚴藏《觀經四帖疏證定訣》10卷,自牽《觀經四帖疏證定鈔》26卷,僧朗《觀經四帖疏記》10卷,普行《觀經四帖疏私記》7卷,瞭空《觀經四帖疏郢匠記》16卷,僧睿《觀經四帖疏義疏》4卷,月筌《觀經四帖疏會解》22卷,深勵《觀經四帖疏講義》20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