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自記個人善惡功過的簿冊。善言善行為功,登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入過格。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過相抵,累積之功或過,轉入下月或下年。聲言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則得咎。道教以此作為考察和督促道士修養的方法。

  《太平經》、《抱樸子內篇》早有勸人行善避惡之論,謂行善事者可長年,行惡事者減年奪算,視行善避惡為修仙之重要條件。但道士自記功過,則是宋後仿儒而來。宋范仲淹、蘇洵等均置有功過格,用以鞭策自己,循禮教軌道,行善去惡。後經經明袁瞭凡倡導,功過格盛行於世。道教功過格區分“善惡功過”之基本點,仍是儒傢之倫理綱常。所謂“置力於倫常,則心正而不亂”。

  托名撰述有關功過格的小冊子甚多,較著者有《太微仙君功過格》、《警世功過格》、《十戒功過格》等。《太微仙君功過格》立功格36條、過律39條,凡為人治病、救人性命、傳授經教、為人祈禳、勸人行善等皆記功;行不仁、不善、不義、不軌之事皆記過。《警世功過格》之“功格”規定“意善”56條,“語善”39條,“行善”72條;“過格”規定“意惡”59條,“語惡”57條,“行惡”121條。